站內檢索
專題講演:我學習、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一些體會
我本人有幸和佛教結緣很早,童年時代因老家住在著名的地藏菩薩道場池州九華山上,初中時讀書的學校就是山上一座廢棄的寺廟,所以自幼對佛教就不陌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可能這是自己日後學佛、研究佛教一個很重要的因緣。 在八○年代初年的時候,我有殊勝機會輾轉獲得星雲大師著作《佛陀十大弟子傳》,當時就像閱讀《水滸傳》、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似地,好奇地讀過一遍。1990 年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當時導師賴永海先生正在策劃「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白話版」系列叢書,我也參與這套叢書的編著。因為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二十三、四歲的時候,就有機會真正對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以及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接軌的精神和關懷,有較為深切的感受。
主題演說之一:把「求」的佛教變成「給」的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給當代佛教的啟示
有人這樣評價佛光山:「佛光山是給出來的。」此說有兩層含義:一是佛光山給了信眾乃至社會大眾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二是社會大眾反過來給佛光山以援手,成就了佛光山。
一切法如幻——寂護和太虛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比對
《楞伽經》為眾經之樞要,佛法之理窟。印度的中觀派、瑜伽行派及中觀瑜伽行派、漢地的禪宗、藏地的寧瑪派等都依據該經奠立自己的教義基礎。在太虛大師的教理體系中,《楞伽經》也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因此,這是一部跨越地域文化和宗派分歧的經典,其宗旨值得探討。本文選擇了時間、空間上相隔都頗為遙遠的寂護和太虛的闡釋來對比研究。寂護是印度佛教中觀瑜伽行派和吐蕃前弘期佛教的奠基者,太虛大師是二十世紀以來具有世界影響的「人生佛教」開拓者。對比研究他們對《楞伽經》宗旨的解釋,可以拓展理解《楞伽》經義的空間。
佛教做為一種志業:星雲大師的人間事業
對佛教而言,人間佛教是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從清末民國初年的消極、被動、悲觀、遁世的宗教,吃齋拜佛的老人宗教,轉變成生活化、社會化、知識化、年輕化、國際化,生機盎然的宗教。星雲大師透過回到佛陀本懷再出發,肯定佛陀是人,不過是成了佛陀的人,倡導透過佛法淨化心靈、提升生活品質。因此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凡一切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規劃佛光山及人間佛教發展,都是「從善如流」,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佛法。以「營運模式九宮格」而言,人間佛教的價值主張是「在人間建立佛陀的事業」,特定的目標客群有任何需求,佛光山就發展出不同的行政組織,以滿足不同的目標客群,因此形成了佛光山龐大的人間佛教事業體。 「佛、法、僧」三寶山,就是佛光山開展出人間佛教不同事業體的具體作法。
老齡社會背景下人間佛教發展的一些思考
佛陀創教時期及此後數千年漫長歲月裡,由於戰爭、災荒、疫病頻發,生活資源短缺及社會醫療水平低下等原因,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較低,基本不存在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近代太虛大師揭櫫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時,正值國家動亂多難,老百姓幾乎沒有社會醫療保障,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壽命低的狀況依然如故。
編藏與佛經翻譯──從一個研究案例說起
離開美國去香港,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教書,不在中文系,也不在英文系,卻是在翻譯系。在所教各課中,有一門翻譯史。概論之後,我一定專講幾堂佛經翻譯,有兩個人更是我非常佩服而虔心講授的:一是姚秦時的鳩摩羅什,一是初唐的玄奘大師。都是從譯者與譯經的角度切入的。羅什所譯文字典麗,讓我時常想起之前陸機的文賦與之後劉勰的文心雕龍。其華美蘊藉使繁複顯出了層次,穠麗表達了豐實。咀嚼之際,齒頰留香。玄奘大師我最初的認識,自然是來自西遊記。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 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本文撰寫動機乃深受程恭讓教授《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之啟發,深感整個佛法的弘傳教化,無非是「善巧方便」與「應機說法」二大原則。程恭讓教授透過諸多早期經典的重新翻譯與詮釋,爬梳出「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是更高於六度波羅蜜,乃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重要法門。由此點出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所謂「開示悟入」的道理。再次印證只要能契理契機,無一不是法藥,所謂不思議解脫法門。本文不揣鄙陋地試圖再從龍樹菩薩的「四悉檀」出發,論證菩薩道的「善巧方便」,也為當代佛光山人間佛教尋找另一個可為解讀的說法。
從「回歸佛陀本懷」看 《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
中國佛教從中古至今一直存在重般若輕方便的傾向,導致在佛學研究和宗教實踐兩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當代中國佛教仍在轉型途中,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漢傳佛教發展如火如荼,「回歸佛陀本懷」成為時代命題。《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從理論層面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該書梳理佛教思想發展史,立足於經文全面考察「善巧方便」思想及中國人的詮釋,提出初期大乘經典實際建構了般若與方便「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菩薩智慧學系統,指出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論體系中的連貫性和重要性。回歸佛陀的本懷首先是明確佛陀的教化理念,該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一個建設性的方向。
代序: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 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道安大師是東晉時期中國佛教的一位著名領袖,是佛教中國化理論、實踐的一位重要奠基人。本文根據梁武帝蕭衍對道安大師的有關評論,指出道安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一位佛教導師。不僅根據道安所遺留三篇般若類經典的詮釋文獻,對這一觀點予以了充分的證成,還通過對道安弟子僧叡、慧遠相關思想的觀察,發掘出道安系統的《般若經》理解重視般若、方便辯證關係的重要義理詮釋傳統。
主題演說之一: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特質
我曾經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的特質作過一個概括,就是善於用佛法來開啟人生的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從星雲大師的許多講演,到《佛光菜根譚》、《星雲禪話》,從處理日常行事中的舉重若輕,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到各次演講和解答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機敏睿智,無處不充滿著人生的哲理和佛法的智慧。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認真去挖掘和總結,讓更多的人了解,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但願我們這次的研討在這方面能有所作為,有所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