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經驗與行動真理——實用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研究
由傳統佛教到人間佛教,青年之於佛教的價值呈現為由邊緣向中心的過渡。在星雲大師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中,青年成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與人間行佛實踐的聯結者與執行者。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看,一方面,人間佛教並非僅止於對佛陀本懷的精神性追尋,而是進一步將其落實於人間生活的原初經驗中,將佛陀本懷具體化為青年既入世又出世的菩提心,形成人間經驗,這構成了人間佛教青年觀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人間經驗成為佛教走向人間的內在基礎,因而人間佛教的實現㈲賴於將人間經驗轉變為具體的生活實踐,善巧方便智與青年行動的結合正滿足了這一要求,作為結果,內在性的人間經驗轉變成為現實性的行動真理,成就了青年的人間行佛實踐。同時,實用主義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正足以回應來㉂威廉•詹姆斯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對佛教的批判。
《老二哲學》中的星雲大師工夫心法
《往事百語》是星雲大師六、七十歲之際的成熟作品,反映了他落實人間佛教的弘法智慧。大師將自己的人生事蹟,處置的心得,藉由百語呈現,句句是深刻的行佛智慧。筆者以為,大師的《往事百語》就是現代行佛的工夫心法,配合時代環境,提出種種作法,藉由自己的案例,從青年修養期、來台艱苦期、佛光山創建期、國際弘法期的生命歷程,展現他無比圓融又堅毅的修養智慧,雖然不易學習,但必定是現代人可以效法的智慧。筆者將這百句的智慧法語,以「認識佛法的基本原理、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面對社會的接引智慧」作為歸納的重點,而它們都是般若智與菩提心的發用,可以說就是星雲大師的現代佛學心法。本文之作,針對其中第二部《老二哲學》的文句作學習反思及討論,一方面砥礪自己,二方面與社會交流。
瑜伽焰口儀軌法會之研究—以佛光山為例
人間佛教之大用—覺醒淨除善惡業,轉成純淨生命的菩提心
慈心悲願,利樂人間——從「慈悲心」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本文重點關注星雲大師關於佛教「慈悲」的理念,以此為切入點,探討星雲大師在推行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實踐及貢獻。首先,對星雲大師的慈悲理念進行梳理,敘述星雲大師如何宣導佛教徒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以普濟眾生己任,以人間進取為目的來建設佛教;其次,介紹星雲大師如何以慈悲心關懷眾生、關懷社會,並如何通過文教、慈善事業來服務人間;最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架構及特點進行總結,闡述星雲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關懷人間,利樂眾生,以悲智願行建設人間淨土,以慈悲喜捨實踐人間佛教。
菩提心則忠義心—儒佛結合與台灣「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開啟心智,明白「皈依」是鼓勵眾生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尊重眾生,樹立「佛性平等」的思想,擯棄內心的傲慢與偏見;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知曉以神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與偉大,這也並非佛陀創教的本意;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會讓佛陀的威德加持,成為自己為信仰奉獻、服務、供養的精神動力;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弘揚人間正道,堅定人間佛教才是佛教未來發展之路。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佛光山星雲大師一生做了無數弘揚佛法的事業,尤其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智慧法語,他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仿照明代洪應明《菜根譚》的形式,提供世人智慧的法寶。明代《菜根譚》以儒道智慧為主,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加上了佛教的智慧;前者以服務的人生觀道盡處事的技巧,後者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然因星雲大師不以佛法高人,不談鬼變神通,所說竟與《菜根譚》表面上無大差別。其實,在大乘佛法之中,入世與出世本就不予分別,都是菩薩淨土以及成佛道場,閱讀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理解之、詮釋之、分享之,正是自己成長與結緣大眾的美事。
佛教在全球化布教的「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歷程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就,它涉及的層面很廣,佛教的弘傳要達到徹底的「本土化」,須面臨各個層面的接觸與融貫,除了物質層面的交會之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義體現在思想、制度與精神,這是非常深層的對話,最為深刻的交融。如未能達到這種以精神、心靈的彼此面對交流,則「本土化」歷程仍尚未成功,當然,此歷程非數十、百年恐無法達成,對於彼此文化的理解,並達到合作的地步,同存共榮,同體共生,實需要一長段時間來形成較大的文化運動。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悲智慧忍耐篇》 的閱讀心得
星雲大師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本文之作,是以第一冊中〈慈悲智慧忍耐〉篇的文字節選作為闡釋與發揮的材料,文中申明,星雲大師正是最能將深奧的佛法以平易近人的文字予以彰顯的大家,筆者受益良多,為之疏解,作為自己的成長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