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Dharma Function with Sound, Dharma Propagation with Music–A Study of Buddhist Chants and Buddhist Songs of Fo Guang Ch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at Fo Guang Shan,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headquarters found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study also offers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forms from a selected set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how particular musical forms are manifested in these as well as why they have become popular. Most of the musical scores are transcribed by the author, some of them from recordings made in the main shrine of Fo Guang Shan, and others provided by the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此音只應天上有 人間哪得幾回聞--觀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表演有感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教之探究
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開創的臺灣佛光山佛教道場梵唄與佛歌的歷史與現狀的介紹,同時對部分梵唄與佛歌的音樂形態做學術研究,通過具體的音樂形態對佛光山梵唄演唱,以及佛歌創作特色與流行的原因作以分析。文中分析的譜例大部分是論文作者通過錄音記譜,部分錄音由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部分則是論文作者在佛光山大雄寶殿現場所錄。
談佛光山梁皇法會之儀軌與梵唄
佛光山所舉辦的「梁皇法會」經數十年來的演變,已有其既定的儀軌與唱腔,現就「儀軌與梵嗔」的部份略述之。
梵唄音樂與佛教教義關係之研究
從現有相關的文獻一佛教音樂的學術論文中,較偏重音樂的形式與歷史發展。因此,本文將以梵唄音樂與教義的關係作為專題的研究報告。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 一、了解宇宙人生與佛教教義的意義是什麼? 二、了解梵唄音樂與佛的教義究竟有何關係? 三、未來該何去何從?
人間佛教「道與藝」之建構關係: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為例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可以淨化人心;其中佛教梵唄更能令人心智清明,神清氣爽,故佛陀時代即有以伎樂供養諸佛的事蹟。敦煌瑰麗的壁畫中,可看到諸天女們手拿著各種樂器,環繞諸佛身旁,可以說佛教音樂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自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創作佛化歌曲以來,佛教音樂就已經走出傳統梵唄格局。佛教音樂逐漸受到大眾的歡迎,發展的速度也十分快速,然為迎合市場商業化的需求,部份作品未達理想,匆匆上市,有造成佛教音樂世俗化之虞,這也是促成本研究的原始動機。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結合佛教梵唄、國樂、舞蹈與其他藝術,是全球第一支跨國走入世界重要國家劇院的梵唄團,從臺灣國家音廳首演,到遍及亞、歐、美、澳等30多個國家。值得研究其文化價值,並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 本研究擬藉由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來探討「人間佛教」之「道」與「佛教梵唄」之「藝」的建構關係,探討議題如下: (一)佛教梵唄讚頌團的來由與起源 (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藝術表演性與信仰神聖性的構建 (三)佛教未來如何結合音樂藝術呈現儀軌 本研究係採質化研究,探討在特定情境下,佛教音樂其「傳統與現代」、「展演與非展演」之關係,以了解人間佛教之梵唄讚頌團,如何交替運用「語文語言」與「非語文語言」二種形式,發揮其傳遞的教義思想功能。在設計上使用較寬鬆的方式,不預設立場,以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而決定。
樂隨佛光來—述評台灣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在北京的成功演出
洞鑑古今、高瞻遠矚──論星雲大師藝術思想對人間佛教的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不僅帶來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同時還帶來了佛教的藝術,其中包括造像藝術、雕塑藝術,以及音樂藝術等。而如今的宗教,能否再為人類留下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一位傑出的宗教領袖應該具有洞鑑古今、高瞻遠矚的目光,在傳播宗教的同時,還要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即在當下如何通過宗教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為後人留下優秀的藝術作品。本文著重點是對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學習與研究,從而分析星雲大師藝術思想對人間佛教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