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當佛陀約會神明「2015 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觀察思考
本文通過對2015 年「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的觀察,記錄台灣佛光山與「世界各路神明」的交流與互動,進而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的新發展。作者發現,聯誼會已經從「全台神佛會」演變為「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並顯現出從「宗教」到「文化」的演變趨勢。文章認為,星雲大師在認定「人有佛性,神當然也有佛性」、肯定「有歷史可考」的民間信仰對民間有益、認定民間信仰的神明是佛教的「護法神」的基礎上,提出神佛應當團結起來「共襄盛舉」,並進而完善了他的「正信」理論,即正信的本質是自心自性,正信的態度是尊重包容和交流往來,正信的方向是追求真善美和世界和平。由此,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Dharma Function with Sound, Dharma Propagation with Music–A Study of Buddhist Chants and Buddhist Songs of Fo Guang Ch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at Fo Guang Shan, an international Buddhist headquarters found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This study also offers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forms from a selected set of Buddhist chants and song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how particular musical forms are manifested in these as well as why they have become popular. Most of the musical scores are transcribed by the author, some of them from recordings made in the main shrine of Fo Guang Shan, and others provided by the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淺論
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被視為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譽為開創了當代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而隨著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教團制度敘事主要建構者角色的退隱,佛光山重新面臨因歷史敘事的斷裂而存在可能的制度轉型危機。本文結合敘事理論和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把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的相關制度實踐問題。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 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泰國佛教僧團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可以說,已經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既是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泰國上座部在僧侶教育上,採取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方式,既有僧團傳統的叢林教育,亦同時採納現代社會的大學觀念及制度。本文即以此為主題,討論現代泰國僧團教育的演變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且在最後的附論環節與台灣佛光山教團的佛教教育作扼要的對比,有助彼此的理解,拉近南、北傳佛教之間的距離。
近代佛教入世視域下的星雲大師―音樂弘法系列活動及其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注重將佛教理論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積極宣導佛教入世參與社會生活,實現佛教的近代轉型。在近代佛教入世的各種活動中,包括文化、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尤以星雲大師領導下的台灣佛光山音樂弘法活動頗為突出。不但成立了專門的梵唄讚頌團,而且開展了佛教梵唄巡演、義演,以及出版音樂集等多種形式的弘揚佛教的活動,成為推廣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張名片的同時,也是積極入世的近代新佛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音聲做佛事、用歌聲弘佛法——台灣佛光山梵唄與佛教之探究
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開創的臺灣佛光山佛教道場梵唄與佛歌的歷史與現狀的介紹,同時對部分梵唄與佛歌的音樂形態做學術研究,通過具體的音樂形態對佛光山梵唄演唱,以及佛歌創作特色與流行的原因作以分析。文中分析的譜例大部分是論文作者通過錄音記譜,部分錄音由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部分則是論文作者在佛光山大雄寶殿現場所錄。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佛教之我見
星雲大師是台灣佛光山的開山、闡教、創宗大師。他一生闡揚人間佛教,踐行人間佛教,推展人間佛教,成就輝煌,影響巨大,舉世矚目。大師曾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和普濟性來闡釋台灣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的教化品格,這同樣並且應該成為佛光山的內在性格。
境外弘化——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
本文旨在探討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化的歷史。星雲大師在1955 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廣受馬來西亞民眾歡迎,開啟了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法的契機。之後,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下轄28 個佛光分會),同時在各地成立了25 個道場,這在台灣往境外弘化的各佛教團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具有指標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星雲大師倡導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完全相應。本文從: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弘法、「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與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東禪寺等方面,論述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中,特別要指出的是東禪寺,這裡設有「東禪佛教學院」,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人文重鎮。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佛光山的活動種類多,可大略分為文化、教育、共修及慈善四大類,每類再細分不同性質的活動,歷年參加活動人次都在百萬以上。凡此,均可呈顯佛光山於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在佛光山教團全球弘法布局中的角色與貢獻。又,台灣佛光山在馬來西亞雖屬「境外弘化」,但由於馬來西亞的多元、混合文化,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廣闊胸懷及文化融合力,使得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弘化,可以表現出其「本土化」的特色。
樂隨佛光來—述評台灣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在北京的成功演出
洞鑑古今、高瞻遠矚──論星雲大師藝術思想對人間佛教的貢獻
佛教傳入中國,不僅帶來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同時還帶來了佛教的藝術,其中包括造像藝術、雕塑藝術,以及音樂藝術等。而如今的宗教,能否再為人類留下美輪美奐的藝術精品?一位傑出的宗教領袖應該具有洞鑑古今、高瞻遠矚的目光,在傳播宗教的同時,還要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即在當下如何通過宗教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為後人留下優秀的藝術作品。本文著重點是對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藝術思想進行學習與研究,從而分析星雲大師藝術思想對人間佛教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