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生活唯識》第一講: 唯識的歷史和基本思想
觀察日本當今社會的生活樣態,人們似乎失去或降低了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能力。正因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殺人、傷人事件就像家常便飯一樣不斷發生。這是因為人們執著於只如語言音聲般的「我」而封閉了對「他者」的關愛。 這樣的現象不僅在日本而已,看看世界頻發的恐怖事件、無法緩和的外交問題等,其原因都是執著於「我」、「本國」的幻想。
放下與連結─跨越人際藩籬
當我們聽到英文單詞「attachment」(執著、依附、依戀)時,通常會有正面的反應。有些人可能會進一步說「loving attachment」,就是對配偶、子女、家人、朋友有「深情的依戀」。相對的,“un-”或“de-”這些前綴詞被視為脫離互動,暗示對他人的冷漠。從佛教的角度來看,「attachment」是我們思想和意圖所構建的產物。 佛教使用「attachment」這個詞時的意義更接近於「附加物」,就像我們在電腦上有一個附件一樣。也就是說,「執著」其實是我們對自我和他人概念所做的「附加」。
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對《金剛經》要義的解明
《金剛經講話》、《成就的祕訣》是星雲大師疏解《金剛經》的重要著作,集中闡述了般若思想與人間佛教之內在義理關聯。在《金剛經》要義的解明中,星雲大師把「般若波羅蜜」法門理解為一種清淨光明、解脫自在的生活方式。星雲大師認為,般若不在別處,即在《金剛經》的序分提到的日用行事、穿衣吃飯之當下生活。人間行者的般若生活不執著一切而能包容一切、成就一切,不執著施者、受者、施物、果報而「三輪清淨」,真正實踐「無相布施」;不執著我、我所,而以廣大無限的慈悲心「無我度生」,以種種善巧方便護念一切眾生;不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降伏種種妄想散動,內心清淨自在而「無住生活」;不貪求聖賢果位、不失本具菩提般若之智、了不可得地修一切善法而踐行「無得而修」,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般若的生活讓人的生命存在真正趣向清淨解脫。星雲大師認為,《金剛經》的般若法門即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能使生活趣於淨化、使人生趣於善美,因此,般若是人間佛教的智慧之源。
男女能平等嗎?
這個世界最高的真理是什麼?就是平等,但是我們的世間並不平等。二千多年前,佛陀悟到「緣起中道」,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這個弱肉強食、戰亂紛擾的世間,宣誓了平等的真言。只有平等,人世間才有和平,才有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