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 與《楞伽經》的關係。2. 與菩薩道的關係。3. 實踐之禪。4. 與三學的關係。
觀音菩薩何處住
星雲大師「四給」理念的佛理詮釋——依本於《大智度論》的理解
本論文探討星雲大師所述「四給」的基本意義,及進行佛法深義的詮解。「四給」是人間佛教的重要修行德目。「給人信心」對人給予言語的讚美與鼓勵,增益其實踐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信心。「給人歡喜」憑藉佛法布施、真誠心意與微笑,散播歡喜。「給人希望」如佛菩薩所發弘大誓願以滿足世人希望,及透過鼓勵、關心以幫助他人建立人生希望。「給人方便」意謂在他人有需要時,適時提供便利與幫助。關於「四給」的佛法深義,依《大智度論》的相關義理予以深化詮釋。「給人信心」意謂自己樹立成佛的絕對信心與決心,引領他人建立成佛信心。「給人歡喜」是行菩薩道給與有情各種層次的安樂,今世與後世的安樂、解脫生死的涅槃安樂,及圓成佛果的究竟安樂。「給人希望」是效法佛菩薩發起弘大誓願,滿足有情的一切希望,也藉此完成自身的理想願望。「給人方便」旨在以佛陀的方便智為典範,廣學多聞,隨順有情的根性與喜好施與相應教導。論說「四給」的佛法精深蘊謂,以出世法引導入世行。
尋根雕諸佛菩薩 打造根宮佛國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南傳佛教的魚王 ―兼論南北兩傳的菩薩認識
佛教有南傳與北傳二支,在佛學理論與行軌實踐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兩支佛教裡都有魚王的記載,並且與菩薩的理論發生了緊密的連繫。南傳佛教的菩薩是指佛的過去世本生,具體地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而北傳佛教的菩薩是行使利他慈悲行的踐行者。
菩薩海會雲來集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把功德留給子孫
兩年來,人們出國不容易,卻驚喜地收到了「出國」的精神糧食,其中的一本即星雲大師的《啟動斜槓的人生》。常看到現代人描述兼職多種工作和身分「斜槓」的生活。其實,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理念,正是善用生命的廣度、深度、厚度,勤奮耕耘,用一生去做三百歲的事情,呈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慈心悲願。
叢林的教育法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大智度論》卷3 記載,「叢林」指眾多僧眾聚集一處修學,猶如樹木生長整齊有序。它是陶冶人格的大冶洪爐,也是辦道的修鍊所,因此,又有「選佛場」之稱。這些叢林的規劃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等,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