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南傳佛教的魚王 ―兼論南北兩傳的菩薩認識
佛教有南傳與北傳二支,在佛學理論與行軌實踐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兩支佛教裡都有魚王的記載,並且與菩薩的理論發生了緊密的連繫。南傳佛教的菩薩是指佛的過去世本生,具體地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而北傳佛教的菩薩是行使利他慈悲行的踐行者。
菩薩海會雲來集
《華嚴經入門》第十講:多種教法
之前我們曾經談到,《華嚴經》這部大型宗教歌劇第六幕第一場的第二十二品即〈十地品〉,該品中非常巧妙地梳理了菩薩的修行進階過程,由此不難理解何以《十地經》能夠作為獨立經典在印度輾轉流傳的原因。《華嚴經》的編纂‧ 製作者把此品中的教說,定位為菩薩最高階層的修行境地,編列在〈十回向品〉的後面。他們認為所謂的菩薩,在精通回向這一重要的利他修行以後,才能深入真正的自利世界,然後成就佛道。這種見解相當精闢。
把功德留給子孫
兩年來,人們出國不容易,卻驚喜地收到了「出國」的精神糧食,其中的一本即星雲大師的《啟動斜槓的人生》。常看到現代人描述兼職多種工作和身分「斜槓」的生活。其實,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理念,正是善用生命的廣度、深度、厚度,勤奮耕耘,用一生去做三百歲的事情,呈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慈心悲願。
叢林的教育法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大智度論》卷3 記載,「叢林」指眾多僧眾聚集一處修學,猶如樹木生長整齊有序。它是陶冶人格的大冶洪爐,也是辦道的修鍊所,因此,又有「選佛場」之稱。這些叢林的規劃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等,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
老和尚是哪尊菩薩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乃維摩詰居士展現大乘更高境界之佛法的根本經典,打破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經典的意旨,處處拔高遞進。要研究此經,必須有更好的研究方法,以使其意旨得以清晰,又不背離早期佛教意旨。筆者在此以境界論和工夫論的問題意識作為研究的方法。本文之作,乃筆者針對《維摩詰經》意旨解讀的系列研究,前已完成〈佛國品〉、〈方便品〉、〈弟子品〉的疏解工作,本文將針對〈菩薩品〉中的四段文字進行解讀。
《普門品》管理法
在中國民間的信仰裡,所謂「家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走進每一個人的家庭裡,可見得民眾對他的信賴,需要依賴他,甚至接受他作為依靠。這就說明,觀世音菩薩在管理眾生的方面,必定有一套很好的方法,才能贏得眾生心悅誠服的對他禮敬。茲把觀世音菩薩在管理上,能讓眾生接受的方法,錄之於下。
觀自在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