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鐵佛寺的梅花開了(外兩章)
先妣事略
荷蘭有座「山」!(外二章)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的四梁八柱之一,數年前,星雲大師對徒眾開示佛光山第二個五十年弘法計畫,前瞻性地將佛光山媒體事業群包括電視台、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網路、雜誌等,統合在「佛光山文化傳播事業委員會」,該委員會還有大藏經、翻譯中心、出版事業等,對外統一形象為「佛光文化」。佛教洞悉緣起法,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陀說法非常適合在網路上傳播。「互聯網+」於2015 年3 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的發展,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略論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間性
瑜伽行派的唯識學,「唯」是指修行者個人的心識,是從各人心識為起點的認識論而開展出來的對於染淨緣起的教法,所以其底層邏輯就是基於現實人生的認知作為出發點,在個人的道德修持、社會的建設淨化方面達到圓滿的程度,真正實現「心淨則佛土淨」的人間淨土境界。因此瑜伽行派在宣揚佛陀教法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在利益安樂、方便善巧、人間正行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以維護佛教思想的始終如一以及突顯自身學派的獨特價值。 瑜伽行派經歷了奠基、興盛至衰微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學派中對於佛教思想和實踐的探討,也經歷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最終形成了以唯識為中心的觀行體系。本文試圖探尋早期瑜伽行派在思想與行持兩個方面,側重於人間性這一方向上的理論和實踐之要素考察。
支謙譯《佛說老女人經》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佛說老女人經》(梵文名:ārya-mahalalikā-paripṛcchānāma-mahāyana-sūtra)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並且是早期大乘佛教中比較明確地具有女性問題意識、也比較明確地包含女性佛教思想的一部佛教經典。此經也是最早由三國時期譯經大師支謙傳譯到中國的幾部早期大乘佛教女性主體角色經典之一,不僅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譯經及思想的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價值。本文擬對這部經典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加以探討,從性別平等這一大乘思想的特殊視角,管窺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發展的歷程及佛教思想蘊涵的深厚的人文價值。
從人間佛教思想探討佛光山水陸法會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信仰的中心,亦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除了傳播佛教真理之外,殿宇莊嚴、氣氛寧靜、祥和梵唱,都讓社會大眾在工作忙碌之餘,或是遭遇挫折、徬徨無助的時候,自然想到寺院來,不管是參加各種修行活動,或只是在佛前瞻仰、禮拜,都能獲得再出發的力量,所以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心靈的百貨公司、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人間佛教需要「人間解釋」——論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創造性解釋
西方當代哲學中有一門學問叫「解釋學」或「詮釋學」(Hermeneutics),如果追根究柢,這門學問乃是受到歷史上基督宗教詮釋《聖經》的啟發而創立。後來台灣學者賴賢宗教授在西方詮釋學的影響下,撰寫了《佛教詮釋學》一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而我自己也曾寫過此類的著作,叫《「心悟轉法華」――智顗「法華詮釋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超越邊界:從區域和民族誌研究預見人間佛教的未來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漢傳佛教徒人數少,且亞裔美籍及佛教徒的人數甚低,此地的佛教團體不僅遠離加州的大型佛教修持中心,彼此之間也相隔甚遠。本文以在亞利桑那州所觀察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弘法模式為研究重點,希望能作為人間佛教未來在美國其他人煙稀少地區發展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