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2016年12月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3、神祇2,188尊與會,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兩項世界紀錄,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郭書宏〈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一文亦指出,此活動具有「一、同中存異,神佛同在。二、釋儒道合,中華道統。三、放下本位,和諧尊重。四、有情有義,人神相挺。五、無我利眾,同體共生。六、創舉突破,世界瑰寶」等六點特色,「世界神明聯誼會」實開啟大眾認識台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讀星雲大師〈我心中充滿感謝〉
光明模式——人間佛教在大學教育中的應用
星雲大師所著《釋迦牟尼佛傳》自問世以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2007 年,一群菲律賓宿霧的青年天主教徒把它改編成音樂劇《悉達多太子》搬上了舞台,華麗精緻的戲服、媲美百老匯音樂劇的優美唱腔、載歌載舞的精采表演,以及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詮釋佛陀一生故事等元素,讓這齣音樂劇走出國門,十幾年之內遠赴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展開世界巡演,並獲得「佛教界的歌劇魅影」、「菲律賓藝術界的奇蹟」之稱。星雲大師以音樂劇的因緣,深刻感受到菲律賓人在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方面的天分,於是一所「結合佛教與藝術」的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於2014年誕生了。
日治時期曹洞宗在台教育事業與地方關係─以臺灣佛教中學林創立為例
文化的中國,政治的台灣
印度與佛教元素對中國中古時期的影響——北魏洛陽佛誕節慶典研究
北魏首都在洛陽期間(495-534),佛誕節的慶典,即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隆重程度。對統治者及漢人而言,雖然佛教不是本土文化,但是農曆四月八日的佛誕節慶典已經很流行,舉城參與。本文針對此公開慶典中使用車輦載佛像遊行的特殊現象,將其傳統回溯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及其文獻,試圖探討這一現象的成功因素。尤其是因為這些因素關係到宗教慶典的功能性角色,以及教義是如何讓宗教受歡迎並持續發展的問題。以佛誕節作為相關的案例研究,是因為1,500多年後,在柬埔寨、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南韓、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等地,佛誕節依然被訂為國定假日來慶祝。
佛光山文化事業進程中的佛館
2011年12月25日佛館正式落成啟用,2014年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認證,2015年加入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作為一座被國際博物館界認可的博物館,佛館的誕生,代表了佛光山涉入現代文化事業取得了另一項空前的成功。換句話說,佛館的出現,在整個佛光山文化事業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的意義。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考的「體系性」 ──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在太虛大師的基礎上,對於如何建立當代人間佛教思想提出了持續而全面的思考,為人間佛教的歷史傳統、價值定位、文化成就、社會功能等提出了相當具有「體系性」的理論成果。 如何讓人間佛教真正成為當代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主流,如何真正引領佛教走進人心、邁向世界,仍然須解決或解答一些頗為重要的思想理論問題。這正是星雲大師在其晚年孜孜關注人間佛教研究的根本情懷。
青年星雲與戰後台灣佛教―以《星雲日記》所述第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為例
戰後台灣佛教,隨著大陸緇素來台,進入一個新的變局。中國佛教會(以下簡稱中佛會)於1950 年在台復會,在戒嚴時期壟斷管理佛教的權力,成為台灣佛教的最高組織。1952年首度改選,舉行第二屆全代會,以解決組織的法理問題,並進行權力重組。年輕的星雲大師(下稱青年星雲)參與了此次二屆中佛會全代會,於會議結束後,在其日記裡記錄了參與歷程,是與會者的一手資料。透過他敏銳的筆觸,可知當年修法角力之情況與核心權力轉移之變動。青年星雲於關鍵時刻,挺身化解背離僧事僧決的修法危機,有至為出色的表現。二屆中佛會全代會的結果,象徵中佛會來台復會後,組織初步盤整有成,為日後發揮主導台灣佛教全局奠下立穩腳跟的基石,《星雲日記》為此一盛會留下重要的歷史見證。
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及其貢獻——以慈惠法師擘劃籌建為核心之探討
佛光山慈惠法師(1934- ),宜蘭人,1956 年禮星雲大師剃度出家,主要協助星雲大師辦理文教事業。「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文教事業是佛光山在弘揚佛法上的主要宗旨之一。佛光山的系統大學,如台灣南華大學與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等5 所大學;以及普門中學、各級叢林學院,都由星雲大師指導、慈惠法師擘劃籌建。她是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日本國立京都大學研究員,曾任佛光山教育院院長、中國佛教研究院院長、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普門中學校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普門雜誌》發行人、佛光出版社社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等要職,對於辦學具有高度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她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以見人間佛教的布教內涵及其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