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人間佛教學,共1862筆結果:
如來之子:翻轉生命的故事
/periodicals/2993ace7-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向《了凡四訓》學改變命運之道
/periodicals/790df0fe-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星雲大師《十修歌》之「妙」
/periodicals/75aa7a70-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台灣佛教新史〉之八——清代來自黃檗山僧侶
明清兩代從福建移居來台的先民,以漳、泉人士最多,即俗稱的閩南人,而閩南地區乃是指泉州、漳州、廈門而言。然佛教宗派傳入台灣,並非以閩南地區為要宗。例如在晚清逐漸成為影響台灣佛教主流的鼓山湧泉寺屬閩東地區,講福州話,而來自普陀山的則屬浙江的臨濟宗法派。
/periodicals/1741bc29-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台灣佛教新史〉之六——清代寺廟經濟來源與僧侶道糧
清代台灣寺廟的種類繁多,經營與管理方式也多所不同,就日本人來台初期所進行舊慣調查的分類,大致上將寺廟宮壇分為官設與民設兩類。清代官廟、民廟皆為祭祀崇拜所在,而會館如泉州會館、廣東會館、汀州會館雖為商人貿易住宿之所,但也兼具祭祀崇拜功能。
/periodicals/18f44e57-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人間佛教之在地化實踐―論新加坡漢傳佛教的「知識化」與「組織化」
新加坡開埠初期,已有華族僧人出任閩幫總部恆山亭之住持,但其宗教任務僅僅是替來自漳州、泉州的移民富商籌募油資、管理香火和看顧義塚,並不具備傳播佛教教義之可能性。實際上,恆山亭內不僅沒供奉佛像,其主神還是新馬華人普遍信仰的福德正神,俗稱「大伯公」,左右兩側是城隍爺和註生娘娘,明顯地屬於民間信仰之神廟,足見其住持雖被冠以「和尚」之名,卻無佛教內涵之實。
/periodicals/19513b71-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時空之外
/periodicals/3c0cae5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兩性平等——恭讀星雲大師著《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
/periodicals/4007f733-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佛緣之始
/periodicals/3faf9dfb-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梁漱溟與太虛的人間佛教之辯
宗教如何與社會相關?它們是對立還是和諧共處?這個問題在近代中國變得非常重要,也是宗教傳統主義者與宗教改革派的分界。中國思想家梁漱溟(1893-1988)主張佛教與社會要清楚分離,從而避免宗教淪為社會的激進批判工具。我們應先研究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重要的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1890-1947)所提出的改革計畫,檢驗他的傳統主義立場,之後,我們將研究一場辯論;這場辯論一方是梁漱溟(1893-1988),另一方則是太虛大師、其徒印順法師(1906-2005)和僧團。梁漱溟將佛教視為一種純粹出世的宗教,反對利用佛教來解決社會問題,他反而提倡儒家思想,將它當作一種可以更有效達成佛教最終出世目標的善巧方便。
/periodicals/34e64756-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