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二十一世紀初台灣佛教歌仔戲演出現象與發展演變探析─以現代劇場歌仔戲為觀察對象
近年台灣歌仔戲界吹起一股佛教歌仔戲風,短短十幾年內,數個知名劇團陸續推出佛教歌仔戲作為年度大戲,彼此觀摩,蔚為風尚。據統計,自2007 年至2019 年的13年間,共計有5 個劇團推出18 齣佛教大戲,幾乎年年都有佛教歌仔戲演出,此一當代歌仔戲現象實在不可不被關注。故本文擬從兩大面向進行探討:首先,從台灣歌仔戲與佛教的發展史出發,探究兩者在理念或表演藝術上契合的融通點,以及合作的契機。其次,探究佛教歌仔戲演出題材、主題及表演形式的發展演變及劇團演出特色,藉此釐析台灣佛教歌仔戲近十幾年來演出現象及在台灣歌仔戲發展史上的意義。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二——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一)
日本佛教各宗隨著殖民統治者來台布教發展,前後共有八宗十二派,發展的主力以禪宗、淨土宗、真宗系統為主。其中,禪宗來台者有臨濟宗妙心寺派及曹洞宗兩派。
論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有關闡釋為中心
程恭讓教授依據《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論說,從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法化、中國化、全球化3個面向,對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發展方向作一反思。
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
歡喜、希望和信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一點清思
佛教在今天的中國發展迅猛,佛教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不再是「封建迷信」的標籤。但是,佛教還是面臨很多困境,僅以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三章——教大圓環的弘傳和發展
佛教在整個印度半島乃至斯里蘭卡的傳播運動,令人感到震撼。然而,離開印度文化及其語言境域的佛教傳統,面臨更大的挑戰。藉由「大圓環」路線,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傳播至距離印度數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商人必經的沿海與河岸一帶,皆是佛教拓展的新據點,致使這個佛教「大圓環」的弧線涵蓋整個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大圓環」的一部分由印度西海岸延伸至印度河谷,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盡頭到達塔里木盆地,最後抵達長安(今西安)地帶,這是一條超過4 千英里的陸路。而與海域相連的「大圓環」路線則始於印度西海岸,環繞半島和斯里蘭卡,沿著印度東海岸到孟加拉灣,再經由孟加拉、緬甸、馬來半島的海岸線向東延展,經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向北轉到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的港口。此沿海路圓環所串連的陸地與海洋,其周長加總起來足以環繞赤道一圈,其中曲折的海岸線長達2 萬英里,是陸路里程的五倍。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的三大向度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是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相較西方生態文化多元思潮和中國本土儒道生態倫理思想,佛教生態倫理智慧在理論根基、核心原則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性和深邃性。深入研究和把握佛教生態倫理智慧蘊含或呈顯的三大致思向度即珍愛自然、慈悲平等、淨心淨土方有可能直面現實之生態困境,以實現其價值的真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佛學思想的創新和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佛教宗派作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從契理與契機的角度看,並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