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漢傳佛教能夠綿延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傳佛教能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佛教作為一個龐大而鬆散的社會文化組織,是由成千上萬座佛教寺院、精舍和居士林等各種組織共同構成,如果沒有一套合理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各種佛教組織能夠持續運行則是無法想像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佛教而言,管理制度是佛教組織存續和運行的前提,也是佛教文化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清規戒律」就是中國漢傳佛教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套組織管理制度。
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星雲大師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發展的幾個核心理念
1998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 dga’ rdo rje rin po che),感念佛光山寺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長期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供奉。
戒與慈—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師生講話
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佛陀建立教團,制定了很多的戒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甚至在家的男女居士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都各自有戒律。但是,當初的社會環境、物質條件、文化背景、地理氣候、風土民情等,都與這許多教條的制定有關。
梁武帝變革佛教戒律新探
從漢代到清代,歷代帝王中與佛教因緣最深廣者莫過於梁武帝(464-549)。與此相適應,學術界在研究梁武帝與佛教的關係方面推出的各類成果也十分豐富,討論的問題也多種多樣。然而,聯繫佛教戒律中國化進程中遇到的基本問題探討梁武帝變革戒律的方式、途徑與作用,進而揭示梁武帝在變革戒律過程中所秉承的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所堅持的佛教基本信仰和所追求的政教關係模式,在學術界基本還沒有展開。本文希望在這些方面提出一些認識和觀點。
抵制煩惱的力量
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鍛鍊自己,考驗自己。鍛鍊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如何,考驗自己定力如何。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在貪瞋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沒有力量,定有沒有力量,慧有沒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過貪瞋痴的力量?
《十善業道經》的管理法
這部經一開始,佛陀即開宗明義的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因為每個人心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和果報。在人道各有貧富貴賤、美好醜陋的正報,海中眾生也有形色的大小粗鄙。 接著,佛陀講述有關十善業的功德。十善由五戒延伸擴而言之,它是生為人的樞紐,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十善是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戒香餘散馥 慧炬復流風 ――星雲大師對我的啟示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