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生,共610筆結果:
					當彌勒遇見彌陀
2017年4月,佛光山叢林學院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陳劍鍠教授、四川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為學生授課。陳教授對彌陀法門有深入的探究,而王教授專研彌勒思想,因緣際會下,兩位教授在授課之餘,成就一場「當彌勒遇見彌陀」對話。這場小型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本文為錄音謄稿之紀錄。
/periodicals/1c3d5e2f-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用生命感動生命—星雲教育獎
/periodicals/32caf35d-6417-11ed-bc72-c9de5a43d6bf/
										
									《十善業道經》的管理法
這部經一開始,佛陀即開宗明義的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因為每個人心念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口意三業行為和果報。在人道各有貧富貴賤、美好醜陋的正報,海中眾生也有形色的大小粗鄙。 接著,佛陀講述有關十善業的功德。十善由五戒延伸擴而言之,它是生為人的樞紐,也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十善是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periodicals/844bb4f3-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參學瑣憶》序
我記得在佛陀紀念館落成之後,幾乎每一年閩南佛學院的院長則悟法師,都會率領學生前來參學。每次來之前,也都事先邀約我和他們的學生講話。過去,我曾為一些法務到泉州訪問,途經廈門,他也會邀我到閩南佛學院和學生們見面。因此,彼此來往的因緣很深。這樣的情況,讓我想起七十年前我出家不久,師父們都經常鼓勵我們到各大叢林寺院參學,或者到各個長老大德那裡請他們開示,名曰「親近善知識」。
/periodicals/21b8c2c6-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反璞歸真過生活
/periodicals/4913ae9c-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施受平等 福田戶轉念面對生活
/periodicals/928f22a3-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叢林的教育法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大智度論》卷3 記載,「叢林」指眾多僧眾聚集一處修學,猶如樹木生長整齊有序。它是陶冶人格的大冶洪爐,也是辦道的修鍊所,因此,又有「選佛場」之稱。這些叢林的規劃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等,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
/periodicals/66580db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叢林生活的體驗
/periodicals/305e8bef-5e37-11f0-9f48-c9de5a43d6bf/
										
									生命的窗口
/periodicals/479d6230-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超連結的生命因緣—師父教會我的管理哲學
/periodicals/9423fe29-0a58-11ed-a13c-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