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悲,共94筆結果:
生命中不可不讀——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啟迪
/periodicals/4c3c33f5-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死亡,不是悲傷的事
/periodicals/a13fed5d-fa55-11ef-abdb-c9de5a43d6bf/
為作世間慈悲人
/periodicals/4eab3859-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回到「生活世界」的人間佛教——以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為中心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建設「人間淨土」,重構人間佛教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的思想,旨在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實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行佛的目標是成佛,所謂佛即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義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強調主體心性的高度自覺,行佛就是「心行」;認為行佛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五和」。行佛所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的中道生活,回歸人間佛陀的生活世界。作為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論的核心內容,「行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體現了「佛教信仰的真義」,是「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periodicals/5ef1371a-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渡海到南京古都裡的佛光山南京天隆寺
/periodicals/5c6dddb2-ce64-11ef-b5b8-c9de5a43d6bf/
中佛協參訪編藏處、佛光山叢林學院勉勵學習大師慈悲帶來祥和
/periodicals/7e63a503-231c-11ee-a077-c9de5a43d6bf/
生活中的慈眼悲心
/periodicals/7ba563ee-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人間佛教的悲智結晶——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回歸佛陀本懷
/periodicals/4f407db8-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淺論慈悲精神與大眾心理需求在觀音信仰中的意義
觀音菩薩,梵文稱「Avalokiteśvara」, 意譯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其名號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有觀點認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稱觀音,其實不確,在西元185 年支曜所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慧經》中已有觀音之說法,而近代所出土的南北朝及隋唐的菩薩造像皆有稱觀音者,故此稱早已有之,非與太宗相關。
/periodicals/83a38e05-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慈悲尊重─成就中科重建善緣
/periodicals/8a5601a8-ef14-11ed-8eb3-c9de5a43d6b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