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讀《菜根譚》學人生頓悟
創造的人生
茶—人生
百般滋味的人生
談放生與放人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何謂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道:「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既可視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所給出的最為簡明直接的定義,同時也反映了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思考。可以說,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對「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的系統展開,是大師對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帶有總結性的闡述。筆者以為,如果要對上述定義下一註腳,不妨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
略論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間性
瑜伽行派的唯識學,「唯」是指修行者個人的心識,是從各人心識為起點的認識論而開展出來的對於染淨緣起的教法,所以其底層邏輯就是基於現實人生的認知作為出發點,在個人的道德修持、社會的建設淨化方面達到圓滿的程度,真正實現「心淨則佛土淨」的人間淨土境界。因此瑜伽行派在宣揚佛陀教法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在利益安樂、方便善巧、人間正行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以維護佛教思想的始終如一以及突顯自身學派的獨特價值。 瑜伽行派經歷了奠基、興盛至衰微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學派中對於佛教思想和實踐的探討,也經歷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最終形成了以唯識為中心的觀行體系。本文試圖探尋早期瑜伽行派在思想與行持兩個方面,側重於人間性這一方向上的理論和實踐之要素考察。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性特徵
佛教認為淨土是眾生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與眾生的因緣建構而成的完美佛土。隨著佛教「淨土」思想的開發,大體形成他方淨土、唯心淨土和人間淨土之說。在現代人間佛教視域下,淨土的概念被重新發掘和闡釋,人間淨土的思想卓然挺立。人間淨土不再是一個幻境,而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徵,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是一個具備宗教信念、通過宗教實踐行為可以實現的宗教目標。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品格,可據此觀照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向。
人間佛教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
星雲大師多年弘法利生,重視佛教與各宗教信仰互動之議題,他認為「信仰」從高至低有正信、迷信、不信、邪信之層次,欲消除佛教中參雜「鬼神化」、「巫風」的成分而回歸「正信」的佛陀本懷,基本上仍尊重「迷信」,但不與「邪信」交流。星雲大師往往以同理、包容、尊重的態度應對各種宗教信仰,更透過「佛光淨土」之「五乘融和」思想,將儒家、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比配於五乘而予其相應的定位。足見,人間佛教在堅守「正信」的本位上展現「融和」的氣度,在對各宗教信仰的審視上,跳脫了「非正信即邪教」、「非內學即外道」的二元對立之窠臼。
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
自太虛大師宣導現代人間佛教以來,男女兩性平等問題逐漸引起佛教界廣泛關注。民國時期太虛大師以及「菩提精舍」女眾都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積極回應,基本達成了尊重女性人格、維護女性權益、宣導男女地位平等的共識。1949 年之後,在星雲大師、印順導師、聖嚴法師和昭慧法師等人的推動下,台灣地區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上世紀八〇年代以後,大陸地區的人間佛教重新煥發生機,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亦隨之獲得發展,大陸佛教女眾的整體地位得到顯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