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維摩詰經.菩薩品》的義理疏解
《維摩詰經》乃維摩詰居士展現大乘更高境界之佛法的根本經典,打破原始佛教和初期大乘經典的意旨,處處拔高遞進。要研究此經,必須有更好的研究方法,以使其意旨得以清晰,又不背離早期佛教意旨。筆者在此以境界論和工夫論的問題意識作為研究的方法。本文之作,乃筆者針對《維摩詰經》意旨解讀的系列研究,前已完成〈佛國品〉、〈方便品〉、〈弟子品〉的疏解工作,本文將針對〈菩薩品〉中的四段文字進行解讀。
《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
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管哪一個國家、團體,或是任何一個公司、行號,要想經營、發展得好,首要之務,必須有傑出、優秀的管理人才。所以,在當前各種「管理學」興起之際,人才的養成、栽培,尤其是青少年如何自我學習、成長,把自我管理成一個信仰純正、人格健全,無論在思想或行事上,都能懂倫理、守秩序、有愛心,尤其具有責任感,成為一個有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社會中堅分子,這是每一個國家、社會都不可忽視的育才之道。
行單
旅行的真義(外四章)
因與果
歡迎來到每月講座系列第二季,探討佛教在我們生活經驗中的應用。距離第一季講座的第一堂課已經將近一年。回首過去,我發現我們居住的世界仍然在大流行病和一些令人困擾的問題中掙扎,儘管我們盼著一切都在掌控內很久了。在這次講座中,我關注的是用一種能讓佛教的「因果」觀點對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具有關聯的方式來呈現。我們的世界正在處理有關「虛假信息」的課題,多方湧來的附議和異議此起彼落,在這樣的情況下,佛教有什麼建議可以作為指引?從我們可獲得的資訊當中,我們能否確定其「因果」是什麼?
日本早稻田大學移地訓練
天堂的管理法
「天堂」,即是一般所說的天上宮殿,常被喻為可以隨心享樂的美妙境地。宗教家常說,人行善,死後當升天堂,受諸福樂。人作惡,死後則入地獄,受諸痛苦,所以天堂是每個人嚮往的安樂處。
花開富貴‧ 竹報平安
親愛的大師
淺談星雲大師的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們歷來關心的重大問題。我們從何而來?死後至何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生死?如何超越生死?這一連串十分玄妙的問題引起了人們對於人生的思考。在中國,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慎言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之事,大都由釋、道二教進行解釋。佛教提出了一套對於生死的看法,希望能夠引領迷人超脫生死的藩籬,獲得解脫。佛陀當初的覺悟,是在覺悟四諦、因緣下成就的,故佛教生死觀和十二因緣說、輪迴說、涅槃說的關係十分緊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