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人不能離群而獨居,因此免不了要與社會人群相處往來。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一些理則必須遵守,群我的關係才能和諧,社會的運作才能井然有序;失去這些理則的規範,社會就會脫序,甚至亂象叢生。規範人我關係與社會秩序的力量,有形的要靠「法律」來約束,無形的就必須藉助「倫理」與「道德」來維繫。
從般若、方便融和的佛法義理學視角看星雲大師對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貢獻
星雲大師個人生命所彰顯出來的這種重視般若、方便辯證融和的獨特義理精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弘揚的這種般若、方便並重的智慧特質,其核心部分可以說正是對於佛法實踐理性的特殊、重要的貢獻,並重新開啟佛法理論理性與佛法實踐理性新動態平衡的一種可能。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的貢獻
星雲大師對於倫理學的議題,有廣泛的涉及,把佛教倫理從傳統推向現代關注,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其「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由此而論,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有著重要的貢獻。
我和星雲大師的佛緣
佛陀的標月指
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星雲大師對人、對事的處理,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尤其我和我先生趙元修認為,大師在有生之年,能夠把佛法帶回中國大陸,真是非常了不起,功德無量的事情。大家知道大師回中國弘法的歷程是很辛苦的,可是大師從來沒有猶豫過,他是我看過最勇敢的人。
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與創新
佛光緣美術館自1994 年創立迄今30 年,在全球已設立27個分館,不僅落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更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星雲大師曾提及,佛光山成立美術館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集教學、展覧、收藏等功能於一體,使藝術文化成為弘法的一環。在佛光緣美術館創辦30 週年之際,本文透過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脈絡、現狀與創新,探討這30 年來是否已達成大師設立美術館目的願景。通過歷史的梳理、論述和分析,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大師如何以藝文弘法,讓藝術界、教育界及文化界走入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美術館也成為人間佛教美感教育的實踐場域。
佛心的慈視
梁武帝變革佛教戒律新探
從漢代到清代,歷代帝王中與佛教因緣最深廣者莫過於梁武帝(464-549)。與此相適應,學術界在研究梁武帝與佛教的關係方面推出的各類成果也十分豐富,討論的問題也多種多樣。然而,聯繫佛教戒律中國化進程中遇到的基本問題探討梁武帝變革戒律的方式、途徑與作用,進而揭示梁武帝在變革戒律過程中所秉承的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所堅持的佛教基本信仰和所追求的政教關係模式,在學術界基本還沒有展開。本文希望在這些方面提出一些認識和觀點。
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
某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附近的一個夏爾巴人小村莊裡,領悟到了轉世觀念的重要性。 村子裡有一座小型的佛教寺院,裡面有我感興趣的藏文經書。當我詢問是否可以看一看收藏在佛堂裡的經文時,寺院的管理員說這些經文是為喇嘛保管的,不對外開放。我又問,是否能見見喇嘛?本以為會聽到「他正外出旅行」的回答,沒想到,那個人說:「可以。他就在那邊的那棟房子裡。」他指了指附近的一棟房子。我走過去,迎接我的是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他們都長得非常莊嚴,而且相貌十分相似。你可能猜到了,她懷裡的孩子就是喇嘛。婦女看著男孩的眼神中混合著驕傲、崇敬和悲傷,她解釋道:「這位喇嘛來到我身邊,我必須照顧他,直到他準備好再次修鍊。」她知道,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被帶走,開始以喇嘛的身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