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手牽兩岸 雷音震五洲——星雲大師與法門寺
佛祖釋迦牟尼「示滅一百一十九年,天竺(古印度)有國君號無憂(阿育)王分遺形舍利」,岐陽重真(法門)寺乃其一也……千年之後,西元八百七十三年春,中國大唐王朝以「窮天上之嚴,極人間之煥麗」的國家行動,迎請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瞻禮,京寺三百里之間,數月之內道路車馬,晝夜不絕,沿途百姓跪拜,公私音樂驚天沸地;「天子頂禮,王公士民瞻奉舍利惟恐弗及……」。千年之後,西元二○○
迎春書畫聯展在北京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活潑的禪心與流動的音符——禪與音樂的相似性
假如說,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一瞬間便開始了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傳承,那麼,從某個原始人第一次僅僅為了高興而撥動弓弦的一瞬間開始,音樂,便也走上了與語言並行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 中國民間過去曾有一句頗有禪意的老話:「人生識字糊塗始。」的確道出了部分真理。語言文字,作為世間文化和知識的載體,作為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著固有的局限性。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臨終時稱自己「未說一字」;《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話也是:「道可道,非常道。」認為世上凡是可說的道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不是真正、長久的道理。對人類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對終極真理的非語言性的清醒認識,應該是東方古典哲學對人類認識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從書法到佛法
書法是中國藝術領域中的最高境界,能「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是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能用毛筆書寫漢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做一名書法家是人生最大的成就。當有人問我是幹什麼的,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是搞書法的。
我與星雲大師的佛樂因緣
遇見‧ 修鍊‧ 重現——金身合璧 開啟兩岸文保合作新思惟
宗教性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世界遺產登錄指定的重要項目,除了物質類的宗教文化紀念物與文物之外,還包括宗教場所與路徑、傳說與文學、儀軌,以及音樂等非物質類文化遺產,豐富而多元;更因為宗教具有傳播與跨國界的特性,必須跨越單一國家的思考來進行保存與推廣。
守望精神家園「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致詞
「平安 & 吉祥」跨宗教音樂會的美麗邂逅
遙遠就在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