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再現佛法真義,回歸佛陀本懷——讀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
人間佛教就是真正的佛教。它不僅僅是一個佛教界提出的口號,也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主張,它是佛教形成以來就擁有的弘法利生的實踐方式,也是一種新型的思想體系與信仰結構。 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把出家和在家、出世和入世、寺院和家庭、山林與都市、男眾與女眾等等一切都融合、完整、圓滿了。為此,能夠體現這種圓滿、完整與融合的實踐體系的思想與信仰,就是最能有利於當代人間社會的佛法真義。
桑奇佛塔造形對西印度石窟寺院的影響——守護門神篇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中國佛教雕刻的大藏經始於宋朝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朝廷命張從信到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是為「蜀本」或「蜀版」。《開寶藏》雕版完成十三萬塊後,刻版運到汴京(今開封)儲存,刷印本則分送給各地大寺院。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以後陸續傳入契丹和高麗及西夏,各地寺院的佛教徒紛紛來汴京請經。
佛館建築特質
本章綜合與西安法門寺、尼泊爾藍毗尼等星雲大師曾經親臨,且與佛館具類似性質的佛教寺院進行比對,以討論佛館建築群之建築特徵。同時也將利用建築學幾項客觀評論標準,如尺度美感、人因設計、綠色建築等,分析論述佛館建築群之優越性。其中人因設計,應與佛光山強調的人間佛教之空間設計理念相契合。
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
某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附近的一個夏爾巴人小村莊裡,領悟到了轉世觀念的重要性。 村子裡有一座小型的佛教寺院,裡面有我感興趣的藏文經書。當我詢問是否可以看一看收藏在佛堂裡的經文時,寺院的管理員說這些經文是為喇嘛保管的,不對外開放。我又問,是否能見見喇嘛?本以為會聽到「他正外出旅行」的回答,沒想到,那個人說:「可以。他就在那邊的那棟房子裡。」他指了指附近的一棟房子。我走過去,迎接我的是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他們都長得非常莊嚴,而且相貌十分相似。你可能猜到了,她懷裡的孩子就是喇嘛。婦女看著男孩的眼神中混合著驕傲、崇敬和悲傷,她解釋道:「這位喇嘛來到我身邊,我必須照顧他,直到他準備好再次修鍊。」她知道,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被帶走,開始以喇嘛的身分生活。
《參學瑣憶》序
我記得在佛陀紀念館落成之後,幾乎每一年閩南佛學院的院長則悟法師,都會率領學生前來參學。每次來之前,也都事先邀約我和他們的學生講話。過去,我曾為一些法務到泉州訪問,途經廈門,他也會邀我到閩南佛學院和學生們見面。因此,彼此來往的因緣很深。這樣的情況,讓我想起七十年前我出家不久,師父們都經常鼓勵我們到各大叢林寺院參學,或者到各個長老大德那裡請他們開示,名曰「親近善知識」。
叢林的教育法
過去中國大陸的佛教寺院,一如現在的大學,具有教育的功能,稱為「叢林」。《大智度論》卷3 記載,「叢林」指眾多僧眾聚集一處修學,猶如樹木生長整齊有序。它是陶冶人格的大冶洪爐,也是辦道的修鍊所,因此,又有「選佛場」之稱。這些叢林的規劃很完善,無論從建築結構、人事組織,甚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聖像等,處處都表現著完美的教育。
安心
防疫的時刻,我們學習安靜自處,把佛教徒過去數十年的修持功夫都拿出來,為了做到不群聚,我們把寺院的共修化為居家的抄經。佛前一爐香,安定心神,下筆的一字一句,普皆回向疫情早日平息。
談禪
「禪」發源於東方,盛行於東方。但是現在,禪學不再只是東方的專利品,它在西方已引起普遍的重視。譬如美國很多大學裡也設有禪堂,禪堂已不再為寺院所特有。甚至連太空人要登陸月球時,也要用禪的精神來訓練。可見「禪」在現代世界裡,占有相當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