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星雲大師所著《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於2016 年8 月由人民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二十五萬字的著作共分六章:第一章「總說」,敍述佛教兩千多年來其思想、精神、教義、修行方法在世界各地流傳以及對各國社會和人民產生深刻影響;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會的教化等;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從人間生活的思惟角度,闡述佛教所信奉的義理,並給予正解;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從衣食住行、社會慈善公益,以及書法、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建築、文學作品、語言文字等方面,都可看到佛教發揮的作用及影響;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論述佛光山繼承人間佛教宗旨,從文化出版、教育辦學、弘法活動、慈善事業,和國家弘法等五方面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以及取得的輝煌成果;第六章「總結」,星雲大師自述佛光山創建之種種因緣及其個人在其中所遭境遇,表達了革新佛教的心志。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由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太虛大師目睹清末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落後,主要表現為寺廟常常依賴經懺法事―超度亡靈的收入來維持僧團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時的佛教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亦即「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因而積極宣導「人間佛教」運動。
從《金剛經》「無相觀」看「星雲模式」 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實踐
針對清末明初佛教界的亂象,太虛大師(1890-1947)提出了「人間佛教」思想,在太虛大師、印順法師(1906-2005)、趙樸初居士(1907-2000)、星雲大師1927-2023)等幾代佛教人士的推動下,「人間佛教」思想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被讚譽為「星雲模式」。本文從星雲大師的平等觀、教育觀、世俗觀切入,結合《金剛經》的「無相觀」,梳理、提煉星雲大師在兩性平等、僧信平等、宗派平等、宗教平等、興教辦學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性。星雲大師在其〈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總結自己的一生:無住生活、無我度生、無為而治,「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金剛經》的「無相觀」。可以說,星雲大師踐行了他以16 個字總結的《金剛經》主旨,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從金輪仁王到金輪法王 ──釋迦族魚王到甘蔗種的種族變遷軌跡
本文為「佛教與海洋文明」連載專欄第一篇,論及釋迦一族從魚王到甘蔗種法王的變遷軌跡。釋迦族從創世到衰落經歷了數百代,強盛時盛行的是民主制度,創造了金輪王時代輝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釋迦族已經衰落,聖城迦毗羅衛城讓琉璃王滅掉。釋迦族世俗的金輪仁王的身分,轉換到宗教的金輪王法王的釋迦牟尼佛身上,聖人佛陀創立佛教,其場域超過了迦毗羅衛王朝,其聖王或法王的地位及其歷史影響超過歷代前朝,延續2500餘年仍然沒有衰滅。
觀音與海洋——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
觀音信仰傳入中土之後,歷經本土化及於各朝新舊文化元素重新建構中所形塑的觀音信仰內涵與形象變遷,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詳細可參考拙著《觀音與海:明代東南沿海的觀音信仰》,茲不贅述。由於個人長時間關注明代佛教與社會文化交涉的世俗化議題,故對於觀音信仰如何與明代各時期的社會文化新舊元素之解構、重構等進行有機的文化融和,深感興趣。但本書並不著意對明代觀音信仰從事全面性探討,亦非個人能力所及。而是希望立足於東南沿海地區,較具體而翔實的觀察在長達兩三百年的明代歲月中,觀音信仰如何與東南沿海的文化,亦即如何藉助沿海的人事物與之互動交融而產生內涵與形象上的轉變,依此詮釋觀音與海洋的某種關係。箇中非常複雜而多元的演變過程之究明雖屬不易,但或許是理解觀音信仰在地化與信俗化的切入點之一。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修行觀的重要核心觀點。「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重要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佛教人間化的內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性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傳統宗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的契合,星雲大師的「行佛」論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釋迦牟尼佛傳》是星雲大師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文學作品。作為一個佛教徒寫作的佛傳,這部作品承載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載了作者星雲大師的基本理念。其寫作思惟和世俗作家、世俗學者迥然不同;其寫作目的、寫作策略受制於佛陀的歷史、星雲大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對人間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虛大師以來,尤其是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
星雲大師的文化念力
大師既有神氣激揚的無畏力,又有泯然無相的融化力;既有圓鑑靈照的沉潛力,又有大興法雨的凝聚力;再加上資生利生的金剛力,這五種世俗罕見的意志力道集中在他一身,就匯集為革新中國現代佛教的第一念力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