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一粒米的力量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三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一)
近年終於看到了關於鈴木大拙(1870-1966)的批判性研究,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過去大家把鈴木視為偉大的思想家、宗教家和學者等,把他視為聖人,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種不可批評的傾向。 誠然,學習和繼承先人的偉業非常重要,不過,為了讓其真正典範永傳,就必須進行開放性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釐清哪些部分才是經得住歷史考驗而能流芳百世。拙見以為,關於鈴木大拙的批判性研究之時機已逐漸成熟。
心香一瓣祭雙親
保留一個地方想念妳
佛法真義與我們的未來——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一書有感
人類自誕生以來,物質文明呈現加速度發展的態勢。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在原始文明階段,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和財富積累狀況,在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維度上都沒有絲毫變化,而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產以後,二百年間的發展超過此前上千年的發展,進入資訊化時代以後,十年的發展就有可能超過此前百年的發展。全世界的國內生產總值即GDP,在1998年合計為31.35萬億美元,到2018年便已經達到了85.79萬億美元,接近翻了兩倍。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人類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速度仍然是驚人的。這給人一種錯覺:人類的歷史是不斷進步的,而且進步的步伐在加快。
張愛玲的悲憫心(外一章)
十五公里的風雨——記一次曼城佛光幼童軍的探涉經歷
【一筆字‧ 紙上展】人生百氣(二)
《佛教瞑想論》第一講
拙書之論述聚焦於佛教的瞑想。記得那是很久以前、大學時代的事了,一位理科朋友對我說:「寺院嘛,還是靜坐比較好,對吧?」當時由於我對瞑想不甚了解而無法清楚答覆;現在,總算能夠給出一點像樣的回答了。 關於佛教的瞑想,在印度被稱為 samatha(漢譯為「止」)與 vipassanā(漢譯為「觀」),本書第一章概述 samatha 與 vipassanā,以及在個人實踐體驗與理解上闡述靜心的理由與具體內容等。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佛陀以何因緣應化世間?此一疑問開啟本文發展的線索與思路。程恭讓教授在其著作《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透過《大乘善巧方便波羅蜜多經》、《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勝鬘夫人經》等諸多佛經,已明白證明「善巧方便」這一系概念是佛德中非常重要的第七度方便波羅蜜;尤其是唯有發菩提心度化有情的菩薩,才會開展出來的大智慧,是故佛陀的善巧方便是為度化一切有情同圓種智而生,乃佛陀應世最重要的本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