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佛陀本懷的新發展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如果只是「對於人的行為發生效力」,「訴於人的宗教情緒」, 那這僅僅是一句與理性相斷絕的教條化學說。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不只一次強調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指向。顯然「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這一命題所涉及的,也必然合乎星雲大師的理論旨趣,即 基於活生生的人及社會的現實。因此借用著名哲學家陳康針對社會現實的「事實分析」理論線條,闡釋「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回歸些什麼,相對來說比較切近人間佛教的理論品格。
連雲港佛教文化與藍色海洋文明
一直保存幾千年的文化積存,具有豐富內涵的連雲港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值得我們重視,但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與連雲港文化的關係,特別是佛教在東漢傳入這一地區,被視為中國佛教的「海上釋源」,至今還沒有找到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文字材料。連雲港的行政地域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乃至政府的管控範圍不斷在調整,先後與江蘇、山東、安徽等地涉及,說明這一地區在宗教與文化上始終顯示了不同齊魯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徽文化等各種地域文化混合的情況,眾多的各種文化內容組成了繁密的平面加立體的大文化現象。連雲港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絲綢之路的陸海交匯之地,被看作是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現代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最突出、最明顯、最值得重視的是海洋背景的海洋文化,藍色海洋鑄成了當地的底色文化。
梁武帝變革佛教戒律新探
從漢代到清代,歷代帝王中與佛教因緣最深廣者莫過於梁武帝(464-549)。與此相適應,學術界在研究梁武帝與佛教的關係方面推出的各類成果也十分豐富,討論的問題也多種多樣。然而,聯繫佛教戒律中國化進程中遇到的基本問題探討梁武帝變革戒律的方式、途徑與作用,進而揭示梁武帝在變革戒律過程中所秉承的 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所堅持的佛教基本信仰和所追求的政教關係模式,在學術界基本還沒有展開。本文希望在這些方面提出一些認識和觀點。
南傳佛教的魚王 ―兼論南北兩傳的菩薩認識
佛教有南傳與北傳二支,在佛學理論與行軌實踐中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兩支佛教裡都有魚王的記載,並且與菩薩的理論發生了緊密的連繫。南傳佛教的菩薩是指佛的過去世本生,具體地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而北傳佛教的菩薩是行使利他慈悲行的踐行者。
評吳光正《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吳教授對於大師的每一部著作,都能很清楚地標舉出重要旨意、特色,乃至於對於展現大師宗教情操、文化關懷與弘法利生理想的積極對應之處,不只能顯現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發展史上,關係著思想與具體作為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也讓這幾本早年的重要創作,在中國宗教文學的發展史上,確立具體而關鍵的地位,顯現擬人化物語、小說、傳記與遊記的寫作文體,在新時代佛教弘傳、理論思辨、教團改革歷程中,都可以是具有影響力的載體,甚至連動影響到佛教透過戲劇、電影、電視劇表現的製作與取材趨向。
師子國建立與社會習俗改變
師子國是斯里蘭卡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對該島的文化與城市建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建立師子國的島外民族統治全島時,在利用土著的民間傳說的同時,又引進了先進的固定夫妻制度,改變了當時社會的落後面貌,而且還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本文利用中斯兩國的佛教史料對師子國建國的情況作一梳理,試圖理出其發展線索。
修行在疫病蔓延時
緬懷星雲大師的價值和意義
星雲大師是世界著名的佛教領袖,幾十年來為佛教發展做出了空前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緬懷星雲大師的功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總體而言,有四個方面...
《華嚴經入門》第六講:無盡光
《華嚴經》的第二幕以「普光法堂」為舞台,此法堂與前一幕的舞台「寂滅道場」之間有何關係,經典並未說明,第二幕開場之際,佛陀就已落坐於「普光法堂」的蓮花藏說法座之上。「普光法堂」究竟位於何處,對後世的研究者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眾說紛紜中,中國唐代的法藏所記載的傳說最有意思。根據他的說法,「普光法堂」位於阿恃多伐底河畔,在釋尊正覺的地點,即《華嚴經》「寂滅道場」的東南方三里之處,由龍王們所建造。從這個傳說來推測,「普光法堂」的原型,或許是菩提伽耶附近的河岸上曾經存在過的建築。無論如何,《華嚴經》的編纂.製作者們將「普光法堂」設定為覺悟的佛陀最初開示教法的場所,暗示佛陀從正覺座上起身,展開教化度眾活動的安排,確實非常巧妙。
《恒水經》及其同本異譯的內容研究
《恒水經》是漢傳佛教比較早譯出的經典,大概在西晉時期就被譯出來了,現在藏經裡保存各種不同譯本,並為歷代現存經錄所記載。現有的所有譯本,主要內容基本一致,只有《瞻婆比丘經》和《八法中遮法第六》譯本中的一部分內容與其他的譯本翻譯不同。本文考察了《恒水經》同本異譯的各種經本內容的異同,以及與「海中七寶」和「海」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