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佛教傳入中國,佛典開始得到翻譯和流傳,始於二世紀後漢桓帝時代。自此以後,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及各朝各代治世的背景下,譯經僧陸續從印度、西域來到中國;其中也有從中國前往西域、印度求法的僧侶,他們擔負起譯經僧的角色,並在回國後開始弘揚佛教,佛教因此逐漸在中國社會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佛教吸收了中國固有的思想及信仰,呈現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風貌。因此,這種已成為中國化且延續至今的佛教,我們總稱為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生活中的六度行
喝茶是生活中的修行
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1900 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見天日,為數約六萬卷的唐、五代寫本文獻震鑠中外學界,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受矚目的大事。緊接著,以敦煌文獻為核心的研究便快速發展,「敦煌學」這一門新興的國際顯學因而產生。百年來,敦煌學的研究領域也從初期的文獻整理,不斷的擴展到石窟藝術、地理歷史、考古遺跡等等。
中佛協參訪編藏處、佛光山叢林學院勉勵學習大師慈悲帶來祥和
中國佛教文學史論壇探究佛教寺碑與戲曲
心中常生萬法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道場行事》為中心
「僧伽制度是佛教的核心制度,然而,它並不是佛陀所發明的,眾所周知,佛教的僧伽制度起源於佛教興起前的古印度宗教運動。當佛陀成為一個托缽的修道者時,托缽的族群早就已經存在了」。「出家」或「出離」是這個團體的根本特徵。出家所摒棄的不僅是家庭生活,還有一切的社會經驗與制度體系。佛教興起後完全繼承這一傳統,從「在家到無家」,奉行這一生活儀式的人組成遊方的修行團體。他們乞食為生,居無定所,過著少欲知足的生活。
生命中的幽谷——父母的「解結」之路
光明模式——人間佛教在大學教育中的應用
星雲大師所著《釋迦牟尼佛傳》自問世以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2007 年,一群菲律賓宿霧的青年天主教徒把它改編成音樂劇《悉達多太子》搬上了舞台,華麗精緻的戲服、媲美百老匯音樂劇的優美唱腔、載歌載舞的精采表演,以及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詮釋佛陀一生故事等元素,讓這齣音樂劇走出國門,十幾年之內遠赴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展開世界巡演,並獲得「佛教界的歌劇魅影」、「菲律賓藝術界的奇蹟」之稱。星雲大師以音樂劇的因緣,深刻感受到菲律賓人在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方面的天分,於是一所「結合佛教與藝術」的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於2014年誕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