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吉藏《金剛般若疏》研究
對於吉藏思想的研究,有一類主題內容涉及其釋經的研究,相對來說,這一類研究之中,學術界對其疏釋《金剛經》的研究作品並不多見,這也是本文選擇這一主題的一個原因。1 吉藏對於般若類經典的解釋有兩部重要的作品:一是對於什譯《金剛經》的解釋,有《金剛般若疏》4 卷;二是對於《大品般若》即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有《大品經義疏》10 卷。
當彌勒遇見彌陀
2017年4月,佛光山叢林學院邀請香港中文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陳劍鍠教授、四川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為學生授課。陳教授對彌陀法門有深入的探究,而王教授專研彌勒思想,因緣際會下,兩位教授在授課之餘,成就一場「當彌勒遇見彌陀」對話。這場小型論壇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主持。本文為錄音謄稿之紀錄。
星雲大師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出來的。具體來說,星雲大師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偉大宗教實踐家。以3點作說明...
「唯識」的生活方式
唯識思想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第二期時所產生的,由無著、世親兄弟二大論師集其大成。作為小說《西遊記》的主角而聞名的玄奘三藏,歷經17年艱辛的旅程,才將唯識思想傳到中國。以唯識思想為基礎而有法相宗此一宗派的成立。但是我最近強調:唯識思想不僅僅只是法相宗此一宗派的教理,它確實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進入二十一世紀,此重要思想給了我們一些啟發。
《善生經》的青少年自我管理學
佛教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管哪一個國家、團體,或是任何一個公司、行號,要想經營、發展得好,首要之務,必須有傑出、優秀的管理人才。所以,在當前各種「管理學」興起之際,人才的養成、栽培,尤其是青少年如何自我學習、成長,把自我管理成一個信仰純正、人格健全,無論在思想或行事上,都能懂倫理、守秩序、有愛心,尤其具有責任感,成為一個有著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社會中堅分子,這是每一個國家、社會都不可忽視的育才之道。
華嚴大意
《華嚴經》真如自性的思想,非常契合我們中國人的根性,法界緣起觀展現了宇宙萬有互相關連、互相影響、互相包容的思想境界,豐富擴大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內涵,影響了中國佛教的發展。
田園城市思想的起源
星雲大師般若思想略論
星雲大師非專弘般若學者,但般若學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星雲大師之般若學屬於「人間佛教之般若學」,其根本性質為以「般若」為「人間佛教的慧學」的基礎。本文在敘述星雲大師般若學的基礎上,從六個方面敘述了星雲大師般若思想的要義。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