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下的叢林光影 ─清規制度的中國化與實踐意涵
禪宗叢林制度的創立,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僧團傳統,僧侶在共住共修中秉持清淨和合的戒律生活。中國唐代,馬祖道一開創叢林,百丈懷海制定清規,使寺院生活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印度律儀的模式,轉化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清規制度。此制度結合儒家禮樂精神與中國宗法倫理,強調僧團自治、職事分明與和合共住,不僅維護了僧團秩序與修行品質,也適應了歷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遷。 進入現代,「人間佛教」理念強調佛法入世、關懷社會,為叢林制度注入新生,使其由山林閉鎖走向都市弘化,由靜態規範轉化為動態實踐。本文透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分析,探討叢林清規如何在保持佛法核心精神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並因應社會需求,進而體現佛教跨文化傳播與本土化調適的典範。透過叢林制度於現代教育、社會服務、文化轉譯中的光影流轉,本文旨在呈現其制度轉型與宗教實踐的時代價值。
維摩菩薩不二法,星雲大師平等觀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義理之一,是佛陀開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是《維摩經》不二法門的智慧精髓,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核心,根本義理。只有落實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平等觀,做到人人平等、生權平等、處處平等、時時平等、事事平等、物物平等、法法平等,才能實現世界和平,才能建成幸福美滿的人間淨土!
生命不死,只是休憩
餘生,靜而不爭
佛法依正不二論的現代意義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是「依報」、「正報」的略稱,見《菩薩本業環珞經》等。正報,指眾生乃至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體;依報,指生命主體所依止的國土,即生存環境。佛法說身心世界皆是業力之果報,故名依正報。《三藏法數》卷二十七釋云:「正由業力,感報此身,故名正報;既有能依正身,即有所依之土,故國土亦名報也。」
科技不是生命
「不忍眾生苦」是為戒律之首
人生列車,逾時不候
不忘佛陀初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星雲大師是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自幼出家,弘法利生70 多年。從大陸到台灣,從華人圈到全世界,大師終其一生努力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的復興、社會的和諧及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為法忘軀、無私奉獻的行誼利益了無數人,其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人。大師在弘法的過程中,筆耕不輟,著述頗多。而今,大師以耄耋之年,總結了一生弘法利生的寶貴經驗,即是他的大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來發人深省。筆者不揣淺陋,試以一言蔽之:不忘佛陀初心。
不以高名為念:悼念李家振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