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寫給大師的第二封信
那些年,「信」手「苗」繪的青春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四的」定義的理解
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其中,「佛說的」堅守了佛教的正統傳承,體現佛教信仰的神聖性和崇高性,顯示有法可依;「人要的」堅守了佛教的現實關切,體現了佛教社會功能的生活性和世俗性,顯示有人可用;「淨化的」堅守了佛教的基本道路,體現了佛教實踐方法的內在性和精神性,顯示有路可走;「善美的」堅守了佛教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佛教信仰訴求的正義性和大同性,顯示有福可享。「四的」分別以信佛所說、解人所要、行淨所治、證善所成為核心,融信、解、行、證於一體,體現了人間佛教以佛為皈、以人為本、治心為上、同歸善美的根本特質,為人間佛教建立了一個具有精神凝聚力和信仰認同性的文化共識平台,對全球化時代三大語系佛教的會通,乃至人類多元宗教的對話合作,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間佛教的修行 ——以星雲大師「四給」思想為核心的探討
人間佛教經過百餘年的構建和實踐,已經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形態,這一點已經成為學界和教界的共識。但是,對於人間佛教修行觀及其修行實踐的批判仍舊不絕於耳。本文以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思想為核心,認為,四給是一個邏輯起點即其實踐起點(信心),既注重當下(歡喜)又指向未來(希望),以與般若相應的方便貫穿其中的嚴密框架。這個框架以「給人」為導向,把修行置於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並因此認為,人間佛教的修行並不排除自修和共修,甚至說還相當重視共修的意義和修行方式,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人間佛教更加注重眾中的修行,更加注重在眾中、在結緣中、在服務中檢驗自修和共修的成果,努力打破「把方法當成清靜之所」,從而超脫出「自己腦袋創造出的修行的那個境界」,因此提倡各種社會運動,社會活動也在此意義上而具有了修行的價值。
佛教與人生的關係
現在流傳世界上的佛教,有小乘和大乘的兩個派系。前者是印度阿育王時代,由南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暹羅,以及爪哇群島的南傳佛教;後者是在中國東漢明帝時代,由北印度傳至西藏、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琉球群島的北傳佛教,在二、三百年前,亦已傳到馬來西亞各地來了。佛教在這世界上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能說不悠久;今日不但流傳在東南亞各國,亦且遍布於歐美各邦,地域不能說不廣闊;不但東方人信仰學習,西方人亦同樣地信仰學習,信眾亦不能說不多了。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二○一五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三千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 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九十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論《法華經》如來使及其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在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對於佛教思想史的資源,仍然有諸多可以進一步發掘之處,比如,《法華經》中的如來使精神就是推動人間佛教深入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就大陸當代的佛教學術研究而言,對於「如來使」的研究,較早出現的研究文章是由心皓法師撰寫的〈《法華經》的「如來使」〉一文2,王雷泉教授撰有〈「如來使」精神與慧思的新法華學〉3,他是對如來使精神這一主題關注較多的一位學者,他的如來使的研究和宣講,對社會影響更大。關於將如來使與人間佛教聯繫起來思考的主題,大陸方面,曾經在2014 年10 月7 日,由太倉同覺寺舉辦過一次以「《法華經》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為主題的交流會,主講者僅有四人,聽眾為該寺的居士信眾和常住僧眾。這是比較自覺地探討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一種嘗試,筆者也參加了這次交流會,也是因為這個因緣,促使筆者思考這一主題。本文以諸譯本《法華經》和法華學史上對於《法華經》的如來使思想的相關解釋為依據,來探討經中的如來使的含義,如來使的弘經三軌、四安樂行體現的基本精神品格,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來使思想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今天非常榮幸,主持這場由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主辦的「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星雲大師全集》五人談」座談會,我們邀請了國內佛教界五位著名專家,陳兵老師是佛教界的耆宿,也是國內最早做佛教研究的學者;李利安老師是觀音信仰方面的著名學者,也是在人間佛教研究方面用力頗深的專家;段玉明老師在佛教與社會這領域,一直是非常活躍的專家;閔麗老師是川大宗教所做宗教政治學、宗教哲學方面的學科帶頭人;王雪梅老師在佛教史、佛教與民俗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樹和成就。當然,我們還要隆重介紹不遠千里從寶島台灣來到成都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感謝他能撥冗親臨這次座談會。佛光山已經惠贈我們川大宗教所一套《星雲大師全集》了,這是我們所收藏的一套重要圖書,再次感謝佛光山。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性特徵
佛教認為淨土是眾生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與眾生的因緣建構而成的完美佛土。隨著佛教「淨土」思想的開發,大體形成他方淨土、唯心淨土和人間淨土之說。在現代人間佛教視域下,淨土的概念被重新發掘和闡釋,人間淨土的思想卓然挺立。人間淨土不再是一個幻境,而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徵,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是一個具備宗教信念、通過宗教實踐行為可以實現的宗教目標。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品格,可據此觀照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向。
人間佛教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
星雲大師多年弘法利生,重視佛教與各宗教信仰互動之議題,他認為「信仰」從高至低有正信、迷信、不信、邪信之層次,欲消除佛教中參雜「鬼神化」、「巫風」的成分而回歸「正信」的佛陀本懷,基本上仍尊重「迷信」,但不與「邪信」交流。星雲大師往往以同理、包容、尊重的態度應對各種宗教信仰,更透過「佛光淨土」之「五乘融和」思想,將儒家、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比配於五乘而予其相應的定位。足見,人間佛教在堅守「正信」的本位上展現「融和」的氣度,在對各宗教信仰的審視上,跳脫了「非正信即邪教」、「非內學即外道」的二元對立之窠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