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不以高名為念:悼念李家振先生
星雲大師不二思想研究——以《心經》詮釋為中心
《心經》篇幅雖短,卻是《大般若經》的中心和宗要,是對整個佛教般若思想的集中表達,在般若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星雲大師在虔誠信仰佛教的外婆影響下,四、五歲時就會能夠背誦《心經》,足見大師與《心經》之間因緣深厚。星雲大師出家之後,在佛法修行實踐中對《心經》尤其重視,不僅自己堅持時時誦念體解,同時一直鼓勵信徒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至少誦一卷《心經》」。不僅如此,大師還在半個多世紀的弘法過程中,多次向信眾宣講《心經》。據不完全統計,從1955年至2015年的六十年時間裡,星雲大師以公開宣講或者私下講解的方式,為信眾講解《心經》的次數多達十八次。有關統計情況請見文末附表。
錢牧齋:白首不改護法心
從來隱者不離禪——詩人陶淵明速寫
新時代的新倫理——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人間佛教的主旨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人群之中,使他們在品質層面有所提升,心靈層面有所淨化,日常行事有所遵守,生活倫理有所敬畏,這成為當代宗教家思考的焦點問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延續了以往佛教人間性的主題,以及平和親切的敘事風格,用最簡潔通俗的文字,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倫理走向的人文關懷。大師在書中列出許多欄目來闡述人間佛教的主張,第三十說為「我訂定佛教新戒條」,集中闡述對戒律現代化的思考,「十要十不要」的新戒條,是大師「護教安眾」的創新。這樣的「新戒條」打破了僧信界限,融合了世俗倫理與出世戒法,人人都能守法持戒,世界就會消除人我區別,以同理心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使命,這就是「佛光新戒條」的普世意義,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為未來人類帶來的一道光明。
且行且珍惜,長思長相憶—紀念星雲大師
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年7月20日至21日,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了「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成功大學、玄奘大學、南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12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12篇論文。
世俗的神聖性質——全球佛教華人地區的法會及社會參與
在洛杉磯郡一個不屬於任何城鎮的偏遠社區,寧靜的山丘上,矗立著一間色彩鮮明的中國佛教寺院,周圍綠樹環繞。這間寺院名為西來寺,英文意義是「來到西方」(coming to the West),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大型中國寺院,也是現代漢傳佛教教團佛光山在北美洲的總本山。
佛教的入世動力問題——評程恭讓教授新著對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譜系的建構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於2017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93萬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以約50萬字的篇幅扣緊本書副標題「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建構了「最高(最後)的波羅蜜多」—善巧方便的譜系,並論證了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重建了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父母一般之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並重的大乘佛教智慧學,為未來重新闡釋大乘佛教的內在本質、理解大乘教化的內在統一性,以及理解人間佛教的現代轉型奠定了佛學智慧基礎。
國之瑰寶 盛世重光 —棲霞寺佛頂真骨舍利供奉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