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3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國際學者攜手 探討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ll以「與無常共生‧通向積極未來的道路」為題,舉出親身經歷與生活實例,述說面對財富不均、社交媒體衍生出的種種問題,並道出愛與同理心的重要,要學會觀無常、勇於面對死亡,以接受與感激面對人生,從人間佛教、禪修中獲得安心、平安,並跨越無常。最後分享大師對無常的教誨,點出因為無常讓人珍惜擁有、珍惜因緣、珍惜關係,因此應該感謝無常。 心保和尚於會前接見國際學者時表示,人間需要佛法,佛法也在人間,佛教講因緣,所以在人世間有了佛法的慈悲與智慧,相信對於世界的未來可以充滿希望,談及大師提倡三好運動,期望「人人行三好,世界更美好」。透過大家好的念頭與想法,世界會愈來愈和諧。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人間佛教與未.....
〔2023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全球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攜手研討佛教與未來時代
索,也是本次會議發表的亮點。來自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教授,畢業於斯里蘭卡肯那尼亞大學巴利文暨佛學系,碩士是印度普納大學的梵文學研究所。他是少數鑽研南傳佛教語言學,又能兼研漢傳佛教思想史、佛教禪修理論,並關懷當代佛教與現代性議題的學者。 另外,漢傳佛教界較為少人專研的領域,如女性議題與佛教管理學議題,本次特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美國康乃爾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李玉珍教授。她對佛教女神信仰和台灣佛教女性修道者研究,已累積多年田調經驗與成果,將於本次會議中發表觀察到的台灣佛教現象。身兼大會發起人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本身為彌陀淨土思想的追隨者與研究者,近年著力於星雲.....
2023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博士後研究人員錄取名單
姓 名 釋祖道 Ma Hla Kyu 研究領域 緬甸佛教文化、南傳佛教止觀禪修理論 申請計劃 緬甸禪修中心的興起與發展 重要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 博士論文 緬甸孟族佛教文化變遷研究——以孟文碑銘與出土文物為中心 主要經歷 1. 國立成功大學外語中心兼任講師(2019/8-2021/7) 2.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21/11/1-2023/10/31) 人間佛教研究院 2023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博士後研究人員錄取名單 姓 名 陳登翔 研究領.....
奧斯汀香雲寺中英文講座 尊重慈悲待人好
,與星雲大師相處的點滴感動,從觀察大師的一言一行,真正理解人間佛教的智慧。知悅法師分享學佛以後領悟到轉念的重要性。當困難來了,最怕被習氣阻礙前進,要學習快速的轉念,來提升自己的適應力。知桐法師分享透過禪修察覺內心的我慢,提醒自己,同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透過佛法的力量改變和超越,轉換成歡喜的力量,推動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行。 三位法師風趣幽默,妙語如珠,現場的佛光人無不佩服其卓越的翻譯能力和對佛法的深刻理解。演講結束後,信眾紛紛上台與三位法師歡喜合影,簽名留念,講座在一片歡樂和法喜中圓滿。 最後三位法師特別撥冗與翻譯組進行座談,並傾聽大家在翻譯工作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議平時練習中不要中英參雜及.....
趙氏廷箴懷芳佛學講座系列英文論壇 談佛教待人與待己的慈悲
此必須與智慧結合,舉例西湖公司在疫情期間面臨的挑戰,分享如何在艱難時期中,保持企業對員工的慈悲和關懷,從而實現人性化管理。 關於如何在教育中傳授慈悲觀念,馬德偉分享佛教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行方法,表示禪修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及情緒管理。他鼓勵與會者從對自己實踐慈悲開始,逐步擴展到對他人及社會的慈悲實踐。 論壇中聽眾踴躍提問,其中有人問到在當前兩極分化的世界中,應如何培養慈悲心。與談者一致認為,雖然「慈悲」在政治和社會中往往被忽視,但它卻是促進社會和諧與幸福的關鍵。慈悲並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透過道德修養與自律來培養。亦分享一所舊金山高中,通過禪修課程轉變校園文化的成功經驗,表示慈悲的實踐可以為.....
生命體證人間佛教 佛光山徒眾論文發表
文發表會的陳一標非常歡喜有此因緣,他表示,將盡所能給予指導。 此次論文討論的方向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精神、實踐層面及星雲大師的思想、實踐與人間佛教的關聯進行深入探究,透過飲食、文化、教育、建築、淨土思想、禪修等角度論述,其中有兩篇論文以英文撰寫。評論老師針對論文的內容主題、邏輯組織、寫作架構及所持論點的相關性、重點訴求做檢討,讓與會大眾獲益良多。 閉幕典禮中,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定義人間佛教,並勉勵與會大眾用生命體證,除了理論基礎及實踐的步驟,更要有結果的展現。 永本法師則以小故事鼓勵大眾,走平坦路時,人們容易迷失;但如果在走坎坷路時,因為只想快點完成目標,反而容易成功,所以.....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是中國佛教組織管理制度現代化和國際化最成功的範例。 第五場座談集中探討禪與心的問題,有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教授廖肇亨的〈近世東亞文化交流與禪宗〉、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的〈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的〈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教授李玉珍的〈重訪聖地復興佛教──星雲大師與印度〉。 第一場座談呈現人間佛教和其他學科的對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賴品超以中英文在Google搜尋佛教、和解、Buddhism、Reconciliation等關鍵字,比較佛教與天主教、基督宗教的寬恕與和解,發現宗教對話的確可在化解國際衝突與暴力中.....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提問:「每天提升專注力和增長智慧的最佳練習是什麼?」妙光法師以不同的呼吸方式為例,啟發學子思考各種呼吸模式如何反映不同的心境或情緒。隨後,他幽默地問:「大家覺得自己精通呼吸了嗎?」並藉此引導學子們理解禪修靜坐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靜坐觀察和調整自己的思緒。 菩提學子鍾逸晴則提問:「在多元的社會中,每天接收到大量資訊,該如何處理侵入性思維 (intrusive thoughts)?」妙光法師以「最好的朋友送了一個巨大熊玩偶」為例,說明當下的喜悅可能會隨之帶來困擾,鼓勵學子分享自己的應對方法。藉此啟發他們運用創意轉念,認識到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環境,但可以透過選擇接收的資訊來保持內心的平衡.....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的深層考驗。他期望學員能將佛教的慈悲與專注精神融入企業管理,超越傳統KPI框架,在東方文化根基上探索商業實踐與心靈成長的平衡之道。 妙凡法師則以自身修學經驗勉勵學員,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深入體驗禪修生活與東方管理智慧,在學習中收穫身心洗禮。 妙圓法師回顧星雲大師創辦鑒真圖書館的初心,並寄語學員:「入寶山不空手而歸」,希望大家能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事業與家庭,達成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成就。 李達芳老師強調,在浮躁的現代環境中,「自覺式管理」結合「三好」理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有助於企業領導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管理的根本。 妙願法師則以《華嚴經》「五十三參」為喻,指出生活處處是修行,勉.....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位處東亞區域的交通樞紐,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一直不停接受各種外來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形成台灣多采多姿又獨特的社會面貌。 本次論壇研討的範圍廣袤,從跨國移動的角度,觀看從清代佛教傳入臺灣的歷史,到近年來緬甸禪修團體在台的發展,乃至近代台灣佛教向世界傳播的弘法策略與挑戰,展現了臺灣佛教活動領域之大、影響層面之廣,不僅不受限在東亞一隅,也不局限於宗教心靈的層面,如佛光山在歐洲、美洲的蓬勃精彩的弘法活動,又如慈濟人透過慈善活動踏遍世界各地,還有法鼓山對教育與學術的重視與推動等。 第二天綜合討論,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 主持,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侯坤宏、#佛光大學佛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