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世俗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浙江大學哲學院碩士生王翔群同學以《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為題目,她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知倫法師在《星雲大師〈雲水樓拾語〉之“以文寓教”模式探究:以認知隱喻為研究進路》的報告中應用認知隱喻理論,研究星雲大師以文學外衣及哲理內涵,達到佛法對人類思想及行為的教化、轉化與變化之影響。 上海師範大學碩士生紀熒在《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與實踐研究——兼論對人間佛教的啟示》的報告中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及其注釋書,發.....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I具備情感的可能性。妙光法師則巧妙地運用唯識學的「八識」來解釋人的「意識」及「習性」,源自過去世的經驗與感召,這是AI無法觸及的層面。 與談人的專業和深刻見解,精準切入議題的核心,讓聽眾深受啟發,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佛教智慧如何影響AI的發展?AI技術又將如何塑造佛教的未來?AI是佛教的夥伴,還是潛在的威脅?在論壇尾聲,與談人們各自總結觀點。妙光法師表示,「只要在不侵犯、不危害的前提下,佛教與AI可以並肩前行。」南亞卡拉教授附和,強.....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面地把握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 下午第三場首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傅新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義〉,傅教授從地論師對「理佛性」與「行佛性」的劃分入手,探討唐代窺基,慧沼等唯識學者與近代呂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發表題為〈陳那〈取因假設論〉的翻譯與研究〉,就陳那著作的英譯版,探討經典詮釋的議題。 第四場發表由中山大學龔雋教授〈《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龔教授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之後是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發表〈《.....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佛光山比丘尼書寫歷史 引發西方學界高度重視 •日韓學者 創新佛教研究視角 第二場座談全程用英語發表。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西方人常把人間佛教的「人間」和人文主義相提並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