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6月1日「八識講話的無我觀」線上播出
長,歷經佛光會社團、寺院住持弘法。在大陸弘法二十餘年,承擔建設佛光祖庭大覺寺的重任,在星雲大師的指導下,將大覺寺建設成鳥語花香的歡喜淨土,供養人間社會。 另一位主講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專長唯識思想、部派佛教、佛學日文、梵文。陳一標教授本來就讀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後來人生大轉彎,專攻哲學、佛學。 兩位主講者將從理論與實際事例,讓大眾理解心識的運作,掌握自己的起心動念,體認生命的無限。敬請關注「人間佛教思想專題」6月1日晚上7:30首播「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第四堂:「八識講話的無我觀」。 您想轉識成智嗎?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將於6月1日晚上7:.....
2023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學子多元探討人間佛教
化發展的過程中,體認“緣起性空”之理,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能夠消解過度世俗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浙江大學哲學院碩士生王翔群同學以《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為題目,她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知倫法師在《星雲大師〈雲水樓拾語〉之“以文寓教”模式探究:以認知隱喻為研究進路》的報告中應用認知隱喻理論,研究星雲大師以文學外衣及哲理內涵,達到佛法對人類思想及行為的教化、轉化與變化之影響。 上海師範大學碩士生紀熒在《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與實踐.....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妙用AI指令提升翻譯效率
,讓AI解釋文言文或佛教經典文句中每個字的意義和功能,再依照英語的詞性,翻譯成完整的句子。妙光法師建議翻譯人員指示AI軟體將譯出的目標語重新翻譯回原始語,以進一步檢視譯文的語意與文句結構。課堂中以《成唯識論》短短一句「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為案例分析,翻譯人員針對不同AI軟體(如:Claude、ChatGPT4、MITRA等)對「有」和「轉」等字的翻譯或省略翻譯,提出見解,獲益良多。 博士也分享,龐大的數據量讓AI在擷取資訊的過程中難免容易失焦,因此,建議佛教譯者將佛典的電子文本、佛教名相或文句的翻譯,整理成文檔匯入軟體,作為AI輸出翻譯時的參考,如此能生成更精確、更貼近佛教語境的翻譯。這流.....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16名研究生,在教授推薦下前來,交流佛學研究成果,話題廣涉佛教與社會倫理議題、印度教信仰的交涉,材料含括巴利經典、戒律、民間撰述等文獻,碰觸如來藏、天台宗、唯識等思想與女性主義,展示圖像學、音譯學、歷史學、敘事學與電腦軟體等應用成果。 由海內外15教授予以一一講評,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與效益,以期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論壇語言以英文為主;翻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建這個平台。」感謝佛光山支持教育,為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提供諸多的協助與關心。 東京大學印度哲.....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I具備情感的可能性。妙光法師則巧妙地運用唯識學的「八識」來解釋人的「意識」及「習性」,源自過去世的經驗與感召,這是AI無法觸及的層面。 與談人的專業和深刻見解,精準切入議題的核心,讓聽眾深受啟發,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佛教智慧如何影響AI的發展?AI技術又將如何塑造佛教的未來?AI是佛教的夥伴,還是潛在的威脅?在論壇尾聲,與談人們各自總結觀點。妙光法師表示,「只要在不侵犯、不危害的前提下,佛教與AI可以並肩前行。」南亞卡拉教授附和,強.....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面地把握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 下午第三場首先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主任傅新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義〉,傅教授從地論師對「理佛性」與「行佛性」的劃分入手,探討唐代窺基,慧沼等唯識學者與近代呂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發表題為〈陳那〈取因假設論〉的翻譯與研究〉,就陳那著作的英譯版,探討經典詮釋的議題。 第四場發表由中山大學龔雋教授〈《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龔教授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之後是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發表〈《.....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佛光山比丘尼書寫歷史 引發西方學界高度重視 •日韓學者 創新佛教研究視角 第二場座談全程用英語發表。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表示,西方人常把人間佛教的「人間」和人文主義相提並論,其.....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地區都監妙士法師及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進行一小時精彩的雲端對談,帶領全球五大洲觀眾遊心法海,分別從學者的義理與行者的經驗,領略八識的功能、分工,以及如何透過轉念為自己創造未來更好的資糧。 從事唯識研究及教學的陳一標教授,以簡明的語言介紹八識的不同功能: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以12個偈頌共48句,將八識分成4類──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大師的《八識講話》,進一步以淺白而且富禪機的方式,藉由禪門典故與生活實例,讓艱深的唯識理論,頓時變得親切、易懂。教授特別指出,我們的前六識,甚至前七識的現起,其影響力熏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當一些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又就會現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