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緣化與碎片化的趨勢,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正開闢出一種能夠「以宗教倫理引導現代生活」的力量,不但展現人間佛教對現代文明的積極回應,也對未來宗教發展走向提供深遠的啟示。 李玉珍教授發表〈星雲大師的教育理念與僧團管理智慧〉,分析大師興辦教育的動機與方式、建設完整教育體制與相對應的教育機構、通過各種研習會與教界共享辦學方法等,皆表現大師對於扎實僧伽教育的重視,視之為培養一個理想菩薩僧團的基礎,幫助教團建立起以「集體創作,尊重包容」為共識之僧團管理文化。 何建明教授發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讀後〉,前半部以「承前啟後」論說這套書編撰和出版的重要歷史意義,後半部以「繼往開來」開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弘揚佛教十大貢獻照耀人間
任程恭讓也透過影片,分享協助大師諸弟子編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歷程,本書歸納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十大貢獻」,包括:系統性的建構人間佛教的理論體系、深廣人間佛教的建設事業、推動現代人間佛教僧團、確定信眾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與作用、整合佛教文化知識與信仰、實現佛教現代化的轉型、拓展佛教國際化、推動兩岸佛教交流與和平、為台灣佛教現代化的發展探索出路及方向、指導現代人生活的修行方法等。 他分享,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面向,也是大師的成就,他推崇「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他的貢獻不僅限於台灣,更及於全球也關乎世界佛教的未來。 陳其邁感受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大師的智慧與慈心悲願,.....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後的首場專題演講,由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李勇主講「山西卷軸水陸畫的調查」,他透過ppt展示山西現存水陸卷軸畫的豐富樣貌,讓聽眾大開眼界。 李勇說,山西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出現過法顯、曇鸞、慧遠等高僧,形成以五台山為中心的佛教聖地,擁有全國最多的古寺院,也成為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 李勇以山西博物院典藏為例,藏有470幅水陸卷軸,最著名的是創作於明代天順年間(15世紀)的寶寧寺139幅作品,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套,非常珍貴,目前在佛館展出的20幅都是精選,而且是展出數量最多的一次。 李勇表示,水陸卷軸的內容可分為佛陀、菩薩、明王、羅漢、天地諸神及其他靈體,畫幅的大小也依序遞減;而且每幅畫的上頭.....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非僧團;還有「四無」:無理論、無超越、無組織、無文化界限等等,所以也呈現了一定的異端性。 另外,李利安也扼要地說明了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傳播的五個階段,漢魏西晉是初傳期,顯著特徵是觀音菩薩名稱的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供養、持咒等修持已日益流行;隋代到宋代是普及期,有大量觀音類經典被譯傳,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到了元明清則是演變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女性觀音信仰成為主流;民國以來為轉.....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佛光山教團的全力支持下,作為一個佛教研究的平台,致力推動漢傳佛教的相關研究。臺灣佛教海外弘法的實踐經驗不僅是地域上的跨領域,也是語言、文化的跨領域,在不斷移動之中汲取養分、茁壯,可以說,佛教史就是佛教僧信的行腳史、越域移動史,是值得被研究、討論的主題。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 談到,第一屆臺灣佛教論壇是2022年在慈濟大學舉辦的線上會議,與會學者就「佛教跨國發展」的主題進行討論並引發許多回響。本次以臺灣佛教的移入和移出為主題,討論台灣佛教超越種族、文化與國界的特性,也希望未來可以繼續更多討論。 臺灣位處東亞區域的交通樞紐,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一直不停接受各種外來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形成台灣多.....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顯現星雲大師為人處世的圓融智慧。 如常法師以〈華嚴經變相圖〉來解說「七處九會」的場景。用影片讓大家理解星雲大師的圓融思想,大師與各宗各派高僧來往,甚至與別的宗教領袖時相往來,互相推許,無所罣礙。又例舉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問大師:「世界的宗教,哪一個最好?」大師回答:「你喜歡的那個,就是最好的。」星雲大師舉辦「神明聯誼會」,讓人與人、人與神、神與神、神與佛相融相攝,就是法界圓融的境界。 如常法師又說明「普賢十大願」是邁向成佛之道,例舉「禮敬諸佛」的修行方法,是對眾生恭敬、對每個人都平等尊重與禮遇。「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如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