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為口譯實務的應對策略,黃老師建議學員,在口譯現場面對資訊可以先分類、再描述,將專有名詞或詩文以較方便理解的方式翻譯,達到語言的溝通效果。妙光法師則從佛教口譯的角度,提出六個應對策略:保留原詞、描述和解釋、臨時請求確認、使用通用術語、提前準備、靈活應變,並以《中英人間佛教詞彙選》及《獻給旅行者365日》作為事前準備的參考。 接著由黃致潔老師授課「視譯練習」、「跟述、分神練習」及「實際案例演練」,帶領學員學習合理斷句、詞性轉換、補充刪減、氣力模式等口譯技巧,並介紹專業口譯設備及口譯間禮儀,也安排學員實際進入口譯廂,實務操作佛教同步口譯,模擬口譯現場。 此外,也特別邀請精通佛教口譯、執教於台灣大學翻.....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獨特的傳播方式。 因此,觀音能夠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李世偉共總結了四點:具足慈悲救難的形象、母性化的轉變、多變且彈性的形象,以及善用民間文藝的形式,讓觀音能夠符合各個時代所需,因應人心對觀音形象重新詮釋,從而創造更多可能性。 長養慈悲願力 除熱惱得自在 永本法師表示,1953年星雲大師翻譯森下大圓所著的《觀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指出「拜觀音、學觀音,自己也要做觀音」,透過心靈的淨化,善用慈悲的語言、行為,便能捨離煩惱執著,出離世間纏縛,進一步更能學習觀音的傾聽,以慈悲長養願力、以智慧施予無畏,如此便能帶著自己和眾生脫離生死苦惱,在任何因緣都能隨緣自在。 人間佛教具有喜樂性、時代性、利他性和普濟性等.....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十二因緣」的緣起法進一步否定AI具備情感的可能性。妙光法師則巧妙地運用唯識學的「八識」來解釋人的「意識」及「習性」,源自過去世的經驗與感召,這是AI無法觸及的層面。 與談人的專業和深刻見解,精準切入議題的核心,讓聽眾深受啟發,現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佛教智慧如何影響AI的發展?AI技術又將如何塑造佛教的未來?AI是佛教的夥伴,還是潛在的威脅?在論壇尾聲,與談人們各自總結觀點。妙光法師表示,「只要在不侵犯、不危害的前提下,佛教與AI可以並肩前行。」南亞卡拉教授附和,強調避免造成傷害的重要.....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更具時代性和人間性;把學到的佛法應用到生活中,這才是人間佛教的使命和目標。 圖說:寺院巡禮。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圖說:英文檀講師Ina Denton 表示《金剛經》義理深奧,大師在書中用深入淺出的解釋配合生動的故事,將深奧的佛法融入生活中。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本次研討會採用佛光山本土化委員會所編輯的英文共修唱誦版本,做為研討會期間2次共修法會的課誦依據,程序包括唱〈三寶頌〉、《心經》、〈讚佛偈〉、念佛、繞佛、靜坐、開示、誦念星雲大師〈為弘法善知識祈願文〉、三皈依、回向,將英文共修法會唱誦內容標準化。 ●熟練導讀技巧 豐富授課元素 提高學習興趣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僧信平.....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邀請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主持。 程教授研究大師著作,認為通俗易懂是大師著作表現在外的形式,而這個形式潛藏及試圖表達的內容,是深刻的、抽象的,甚至難以完美理解及解釋的。 課程影片 人間佛教學 文/宋滌姬高雄報導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在3月1日隆重登場。邀請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主持;作者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院長親自導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程教授首先以沉痛心情,悼念星雲大師,語重心長地提出:「星雲大師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星雲大師人.....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滿足人類的細膩情感需求。他將《全集》匯歸為三個重要跨領域,跨越宗教的界限,進入人生各個領域;跨越政教關係,受到國家社會的肯定和接受;跨越僧俗的領域,佛教不再神秘,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段玉明由經典的詮釋到社會的維度(次元)二個面向說明,從古至今,佛教的經藏歷經六次結集,從佛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歷史,證實了經藏的本土化、適時調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傳統的經律論三藏,含括佛陀的一切教法;人間佛教是一種適應公民社會開展的佛教,《全集》包含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教義。此書為21世紀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總結,三好、四給、五和,可為人間佛教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觀念與實踐的學習, 閔麗提及2002年曾到佛光大學學術訪問.....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深覺世間上有位智慧與慈悲的弘法者存在而歡欣不已,此文值得精讀細讀,也是中國佛教的希望。從年輕學生的真誠表達中,令程恭讓直觀讀懂其心,認同他所撰述的文章。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幽默風趣的程教授解釋,藉由認識與理解而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認為大師一生都在建構理論實踐,如今更將人間佛教的體相用融和,「佛說的、人要的」是教體;「淨化的、善美的」是教用;至於大師的種種觀念、理論的說明,以及對人間佛教理念藍圖的規畫是教相。 圖說:南京大學教授程恭讓在傳燈樓大會堂,以「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為題,發表其對大師從無到有,把佛教發揚到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學術研討會暢談理論實踐
有力量」,祝願大陸佛教界與佛光山及兩岸佛教界法依長存。 妙凡法師表示,星雲大師談到中國佛教的貢獻是「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以及因緣果報思想的建立,但是中國佛教只有一半的佛教,在根本教義上只有消極的解釋,缺乏積極的作為,重視出家,不重視在家;重視出世,不重視入世;重視寺院,不重視家庭;重視山林,不重視都市;重視男眾,不重視女眾。因此佛法的弘傳,不能全面性、普遍性的展開。而人間佛教把這一切融合、完整、圓滿了。本次大會主題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希望透過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讓人間佛教不只影響知識份子,也能影響普羅大眾。 程恭讓教授說,佛陀本懷不離人生,佛教不離社會;現代人間佛教為百年漢傳佛教最重.....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發表會 大覺寺開幕
範大學王雪梅教授、雲湖書院教務主任妙憫法師出席開幕式。 程恭讓教授發表「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主題演講,從「僧信平等、戒律觀、經濟觀」等,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精闢闡釋。 在全國數百位報名者中,共有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21所高校的4位碩士、19位博士和10位本科生脫穎而出,在接下來兩天的議程中,將發表5場論文,並評選首屆獎學金得主。 11月28日晚於大覺寺白塔舉行「人間佛教座談會」,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主持,與談貴賓有佛光山長老依空法師、四川西華師範大學教授王雪梅,以及雲湖書院、大覺文化培訓班學員和大覺寺僧信二眾150餘人參加.....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 宜興大覺寺開幕
今,希望學子珍惜學術因緣。 開幕式後,程恭讓教授舉行《佛不是喪,佛是慈悲、智慧和精進》的主題演講,結合當下網路流行的「喪文化」和「佛系」現象,針對「佛本是喪」的觀點,程教授提出從佛陀本懷的角度出發,闡釋佛法、佛教並不是喪文化。他在演講中介紹,佛陀在古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極不平等時代背景下,提出眾生平等的世界觀,其本身就是非常積極的思想。《華嚴經》中講到大乘菩薩修行的十個波羅蜜多,程教授總結為:慈悲、智慧和精進。而所有波羅蜜多都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並沒有一個波羅蜜多是消極頹廢的。他認為,在現代文化環境中,需要以人間佛教傳承、開發佛教的真精神,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這才是對錯誤理解佛教文化的最好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