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跟隨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不同單位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透過集體創作,人間佛教在香港和其他地區都有很具體的發展。 妙凡法師提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有其歷史性及實際意義」,把淪為山林、鬼神、經懺的中國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性,關懷社會,讓佛法生活化,社會因有佛法而變得更美好公平。尤其是行佛的理念與實踐,承擔起「我是佛」的責任。 李焯芬院士認為科學進步,物質豐富,但缺乏精神文明,人與人之間的溝不足,關係疏離,矛盾紛爭多。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非常符合時代的確切需要。 梁元生教授表示,研討會的議題跟中大與鄰近地區積極交流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從星雲大師融和、求同存異的主張,看到佛教的包容性很強,.....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研究心得,相信對學術創新和實務實踐都會有助益。 開幕後的首場專題演講,由山西博物院副院長李勇主講「山西卷軸水陸畫的調查」,他透過ppt展示山西現存水陸卷軸畫的豐富樣貌,讓聽眾大開眼界。 李勇說,山西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出現過法顯、曇鸞、慧遠等高僧,形成以五台山為中心的佛教聖地,擁有全國最多的古寺院,也成為佛教文物藝術的寶庫。 李勇以山西博物院典藏為例,藏有470幅水陸卷軸,最著名的是創作於明代天順年間(15世紀)的寶寧寺139幅作品,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套,非常珍貴,目前在佛館展出的20幅都是精選,而且是展出數量最多的一次。 李勇表示,水陸卷軸的內容可分為佛陀、菩薩、明王、羅漢、天地諸.....
開創佛學數位革新 《佛光大辭典》英文數位測試版正式發布
編纂的《佛光大辭典》中,將32000條目翻譯成英文,共計1000萬字,涵蓋20個類別和十多種古代語言。 妙光法師感謝學者提供專業知識、經驗和創意,使團隊不斷向前邁進。他表示,《佛光大辭典》英譯版是連接中國佛教文學遺產與全球社群的橋樑,藉由精確的翻譯促進跨文化理解和對話的功能。期盼透過數位測試版收集反饋,改進和提升品質,並誠邀全球學者和技術專家加入。 蘭卡斯特教授以「《佛光大辭典》英譯版介紹」為主題,簡述《佛光大辭典》的歷史及英譯版的必要性,強調《佛光大辭典》將古老經文變得通俗易懂,為當代所用,這是編纂該辭典及翻譯的最高指導原則。他表示,「英語是國際交流主要語言,其普及性彰顯《佛光大辭典》翻譯成.....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舉行
歷代編纂者不斷蒐集增補,至明清時代,有《洪武藏》、《永樂藏》、《嘉興藏》的刊行,現代並有CBETA電子大藏經的發行,BDK英譯藏經的出版,歷代藏經的編譯延續不斷,有近20種規模宏大的大藏經版本,形成了中國佛教史及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壯麗景觀。 圖說:契丹藏《華嚴經》卷47。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佛教藏經學術研討會學者 藏經樓取經 星雲大師感謝學者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圓滿 「佛教藏經」對人類而言,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寶藏;在佛教史上,是自古至今持續典籍編譯的一項佛教文化志業;從學術角度來說,「文以載道」藏經相關議題研究,不僅在東亞各國,乃至歐美漢學領域,皆受到國際學界高度.....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向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這樣的印度禪傳入中國後,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