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光法師及團隊知悅法師蒞臨指導,於西來文教館禪堂與23位菩提學子面對面交流接心。 妙光法師首先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並談及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體會讓許多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少年深感共鳴。在菩提學子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後,座談會進入提問環節。妙光法師與知悅法師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例,引導學子們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理解如何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菩提學子Seleste Tapia提問:「每天提升專注力和增長智慧的最佳練習是什麼?」妙光法師以不同的呼吸方式為例,啟發學子思考各種呼吸模式如何反映不同的心境或情緒。隨後,他幽默地問:「大家覺得自己精通呼吸了嗎?」並藉此引導學子們理解禪修靜坐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在.....
徒眾論文發表會 現代譯場集體創作
宏觀」的角度去切入探討,並以客觀角度整合與歸納論點,藉由寫論文讓自己信仰更加堅固,與大眾分享自己在法上的感動。 閉幕典禮中,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妙文法師鼓勵大家從寫論文中獲得歡喜,得到體悟,在學習上不斷自我超越,未來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叮嚀,應從客觀角度提升研究品質,讓論文論題聚焦、深入探討,並勉勵大家在研究上多與專家學者切磋學習。王惠雯教授表示,今日的發表會展現佛光山集體創作的精神,精英共聚一堂猶如古代譯場的風華再現,很令人感動佛教的傳承有望。 今年所發表的論文中,獲得A級有6位:慧喜、妙景、知千、知軒、知柔、知尚法師,獎勵為大陸台灣來回機票一張。B級有4位:慧裴、慧.....
企業家齊聚揚州鑒真圖書館 共修「禪·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
「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深入體驗禪修生活與東方管理智慧,在學習中收穫身心洗禮。 妙圓法師回顧星雲大師創辦鑒真圖書館的初心,並寄語學員:「入寶山不空手而歸」,希望大家能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事業與家庭,達成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成就。 李達芳老師強調,在浮躁的現代環境中,「自覺式管理」結合「三好」理念(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有助於企業領導找回內心的寧靜與管理的根本。 妙願法師則以《華嚴經》「五十三參」為喻,指出生活處處是修行,勉勵學員以開放心態向同修、向生活學習,在日常點滴中體悟佛法、共修菩提。 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項目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到家庭、從出家走到在家、從玄談走到服務。 人間佛教是大師一生的志業和信仰,大師自認為是服務人間的行者。他覺得人到世間應該為歡喜幸福快樂而來,不為吵鬧鬥爭而來;因此要依循佛陀慈悲喜捨、自我犧牲、為人服務的人間佛教精神來利益眾生。最後通過講述「哭婆轉為笑婆」的譬喻故事,告訴大家改變觀念對人生的利益。 開放提問時,南開大學張培鋒、武漢大學吳光正、武漢大學高文強、四川大學陳星宇、周口師範學院王彥明、南京大學程恭讓等教授紛紛把握機會,當面向大師請教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理念和背景,以及作品對人間佛教的影響和發展意義。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到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創造性的解釋及實踐,將「禪」蛻變成解脫的代名詞,成為「明心見性」的手段和方法。由於《壇經》的影響,「禪宗」作為一種精神,在唐朝之後不只給中國佛教注入了全新的力,啟示了我們:只有走出自我的束縛了,才能面對一個無限的、光明的、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 心保和尚則以行者的角度分享《壇經》裡中提及的修行方法。保和尚點出,「苦」也就是現代所講的「生活壓力」,修行就是要找到方法令苦消滅,甚至不再生起。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點到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修行方式──回歸到本來沒有煩惱的心。加上.....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理的妙法,探得管理的箇中三昧,即使面對企業管理的高壓或衝突,也能表現傑出的心理素質、擁有強大的心法力量,融合高超的情商與智商,修練自身的心力與心智。 「什麼是覺?」妙凡法師指出,「覺」有三種面向:一、自我覺悟,二、覺照他人的需要,三、覺察世界的變化。覺是一種平等心,不僅自己覺悟,也要帶領大家覺悟,他強調「覺」應該奠基在共生、共存、共好的基礎上,唯有自覺,才能在變遷流轉的時代中,隨緣不變、從容自處;唯有創造「自覺」的核心品牌,才能在心安理得中穩健前行。 三好四給 融入企業文化 此次開學典禮也邀請兩名學員代表分享自身經驗,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表示,去年在「人間佛教文化管理」的課程中,快速學習如何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