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係時,張教授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與生俱來的對“情”的重視。張教授認為,東方文化區別於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它強調通過“情”來認識世界、關照生命,這一點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均有體現。星雲大師曾提出“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觀,這是對佛教精神內核的生動詮釋。而AI雖可精准複現語言和邏輯,卻無法真正理解和傳遞“情”的價值,因此,人間佛教在AI.....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出路和正確方向。程恭讓舉例說明,如佛光人工作信條、佛光山四大宗旨及佛光四句偈,都是星雲大師70歲前後成熟思想的體現,在佛光僧團及佛光教團中,具有方向引導和政策指導的意義。而在思想義理上,也重新整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辯證交融,「為現代文明的新菩薩學養創立了一種生命典範,更提供未來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智慧與價值。」 與談人尤惠貞表示,星雲大師將佛教帶入全球視野,並透過教育與文化,改變了佛教的未來,「讓佛法不僅成為宗教信仰,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文化精神。」張家成讚賞程教授高度且全面闡述了星雲大師的思想,並進一步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蘊含的智慧,除了能為未來人類文明提供交流性的價值,更能化解未來社會.....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對於學者質疑人間佛教是否流於世俗?是否具有神聖性?陳劍鍠教授說明星雲大師有自己的修持體證,清楚地明白空性的法理。大師所開展的、施設的種種活動的背後,必然是深藏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而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正是佛教的不共法。 陳劍鍠教授說明人間佛教並非一般論者指稱,不重視了脫生死之出世問題;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人間佛教任何作務、行持、活動皆須時時觀照自心,藉由種種作務、活動之境緣,作為證入第一義諦的手段。陳教授說:「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神聖性』在這裡豁顯出來。」 陳教授也對星雲大師管理思想提出精闢見解。他指出星雲大師以「同體共生」的華嚴思想來領導佛光.....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得大陸佛教界學習、借鑒。 主題演講有賴永海、洪修平、董平、程恭讓以及佛光山依空法師發表,內容精彩、各具特色。另有5場研討會,分成三組同步進行,最後有一場綜合座談。海峽兩岸學者齊聚一堂,討論熱烈、激盪出智慧的火花。 圖說:學者體驗佛門過堂用餐。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圖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開幕。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圓滿閉幕 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協辦的「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3月21、22日在大覺寺多寶白塔舉行。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佛光.....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佛陀紀念館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主辦,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與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主講、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從精彩的提問與論談中,帶領與會大眾近1500人聆聽一場行者與學者的智慧分享。 書寫佛傳 還佛陀本來面貌 為歡慶佛誕節,此次論壇以星雲大師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一書作為主要與談內容,共同探討佛陀的身分定位及對人間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如常法師首先從19世紀考古學家及21世紀尼泊爾考古群的史料中,說明佛陀故鄉的遺址確實存在的事實,並向萬教授提問:「大師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台灣社會的佛教是什麼現象?大師為何要撰寫這本書呢?」 萬金川表示,大師撰寫《佛傳》時,正值195.....
佛教海線絲路研究 中文場講座線上共讀
一個很重要的文章〈The Translator's Task〉,翻譯者的職志(譯者天職),提到翻譯是原典的來世。本書中文版,也是由英文版經過了一個艱辛的翻譯過程,今天能夠出版面世,包括文字的智慧、文化脈絡,不斷的梳理,以及佛教的名相「如筏喻者」,黃心雅相信博物館和研究院的翻譯團隊,和自己一樣都是充滿法喜的,希望能夠讓更多漢文的讀者,透過文字以及現場多媒體的傳播方式,認識這段曾經被掩埋的一個佛教海上弘傳的歷史。更從陸路傳播路線、海域的路線作了梳理,先進的攝影、電腦以及GIS軟體進入考古現場運用經緯度,精確標示出遺址的位置,而有佛法弘傳的法脈史絡。 歡迎大家一同閱讀,蘭卡斯特教授所著作的.....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該做的事,便是「魔」的現形。蘭卡斯特教授更讚歎佛光山徒眾在師父上人的教育下,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經驗融合,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義理。 圖說:課程最後一天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學員報告「智慧」一詞的「智」及「慧」來自不同的梵文,「慧」(prajna,般若)指超越世間一切智慧。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在課程中講解《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佛説佛母寳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其中,教授闡明《大品般若經》中22種比喻描述開悟的狀態,例如大地、黃金、新月及火焰等。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為培養英語弘法人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8月2-6日舉辦第三期.....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教的「八正道」面對危機,及提供正確方向處理這些危機? 妙光法師分享,「八正道」是可以讓社會找到危機出路,亦可以提供正確方法,讓大家重拾信心,找到希望,回復正常生活;同時提供4個方法,用正見與正思惟的「智慧思考」(Thinking Wisely)、以正語、正業、正命保有「紀律行動」(Acting with Discipline)、以正念及正定「專注於當下」(Staying Focused)以及正精進提高危機意識(Staying Alert)。妙光法師強調,目前全球疫情是一項危機,大家同體共生,需要用智慧與慈悲面臨疫情,共度難關。 覺凡法師表示,危機是考驗大家的修行,正見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向,不抱怨.....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佛陀紀念館五和塔「喜慶之家」服務三年。蔡青樺表示,能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聆聽頂級名師的教誨,期許自己把握因緣,努力精進。 學員代表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提到創業三十年,時常思維如何藉助佛陀的般若智慧,提升教育理念,把佛陀的慈悲與方便運用在教學和管理當中。賀惠山長期待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管理心法,為社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學員代表廣東阿康健康集團董事長王李玨認為,佛光山團隊是卓越的管理團隊,佛光教團宣導「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宗風,這是佛教慈悲智慧、利他服務的精神表現。王李玨強調,星雲大師以佛陀的智慧,對企業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隨後,課程總.....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人間佛教戒學之間的壁壘。 雲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李廣良教授發表的論文為《「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他通過般若學的理論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進行考察,提出了「新般若學」的設想,旨在通過般若智慧與方便法門的統一以妥善解決個人生死解脫與社會整體發展的關係問題。李教授認為慈悲、般若、方便是人間佛教的三大支柱,也是「新般若學」的根本理念。 本次研討會共安排有3場次的研討和兩個主題論壇,除了論文研討之外,還安排由滿蓮法師帶領的禪茶一味活動,以期為與會專家學者提供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也提供大家瞭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不二思想的深意。 圖說: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致詞。 人間社記者楊朔攝 圖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