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的本質。星雲大師對人間佛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入世重於出世;大眾重於個人;度生重於度死;生活重於生死」。人間佛教在生活中要「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目標是「實現人間的和平、幸福和繁榮。」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帶動當今佛教的發展,蔚為指標。 《法華經》記載佛陀出世在世間,「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是佛陀救渡眾生的大慈悲心。《法華經》提倡比丘和菩薩教團融合,授記一切眾生皆本具佛性,闡發契理、契機的教義,最佳詮釋了人間佛教「傳統為本,現代為用」,再現佛教對人心之淨化的緣由。 永本法師從學術考究,發掘佛陀度化眾生之精神。從教義探討有關「平等、.....
懷念星雲大師第六堂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實踐—探索性的研究」
提出的人間佛教式的道德領導模式。 黃老師提出「彌陀管理」是星雲大師管理思想特別之處。「彌陀管理」要求管理者思惟彌陀淨土的秩序運作原理,提升自身與部屬的智慧、德行與能力,合力營造全員高度投入、合作無間、幸福共生的組織氣候。 黃老師歸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的三個特質:品格管理學、智慧管理學、善緣管理學。尤其「善緣管理學」要大力推廣,在管理上以助人為先,廣結善緣才能聚集能量來推動事業。 侯坤宏總結:管理是一種修練,用來完成自己,成就他人,是菩薩道的實踐。9月1日第七堂課「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主講、新加坡佛學院副教授顧偉康教授主持,歡迎收看。.....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平等。再者因為看到佛教衰微,所以積極倡導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院走到家庭、從出家走到在家、從玄談走到服務。 人間佛教是大師一生的志業和信仰,大師自認為是服務人間的行者。他覺得人到世間應該為歡喜幸福快樂而來,不為吵鬧鬥爭而來;因此要依循佛陀慈悲喜捨、自我犧牲、為人服務的人間佛教精神來利益眾生。最後通過講述「哭婆轉為笑婆」的譬喻故事,告訴大家改變觀念對人生的利益。 開放提問時,南開大學張培鋒、武漢大學吳光正、武漢大學高文強、四川大學陳星宇、周口師範學院王彥明、南京大學程恭讓等教授紛紛把握機會,當面向大師請教在不同時期創作的理念和背景,以及作品對人間佛教的影響和發展意義。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