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者 陳德啟 大樹報導 程恭讓認為大師「真心誠意、卓有建樹地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同時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到根本的出路和正確的方向」。面對台灣佛化與神化之間的問題,大師除了建立正信佛教外,更包容民間信仰,指引出佛教的康莊大道。大師成功的現代化經驗與全球遍布弘法據點,可作為大陸經驗,「為大陸佛教的改革和發展,提供重大的啟示與參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依空法師以蘇東坡偈語說明,在佛光山卻不知道大師為弘法做這麼多。程恭讓以歷史的宏觀為經,以人間佛教為緯,引出大師的貢獻,而以「禪愧感恩大願心」與眾人共勉,期許僧信四眾一同為人間佛.....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但是目前在佛館展出的規模卻不常見,加上有專家學者發表研究心得,可謂難遭難遇,參與者眼福、耳福不淺。 大師說,參觀展出作品時,他雖視力不佳,人站在圖畫前,仍能感受美妙震撼的力量。他判斷,這些作品非出於民間工匠之手,而是明、清宮廷一流畫師的作品,都是大陸國寶,不輕易出國,能到佛館展出,非常難得。 「有問題,飯桌上好解決,這是中國人向來的習慣。」大師以巧妙譬喻形容水陸法會如同國宴級的「請客吃飯」,而且是「無遮大會」,意即法界之內包括天堂諸天帝王、地獄孤魂等所有眾生,都能應邀赴會,接受慈悲度化,最可體現佛陀無量無邊、眾生一律平等的可貴精神。 大師並強調,所有水陸法會受邀者都是貴客,主人必須以最大的誠.....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能夠「能所兩忘」,聽了就不再掛礙,不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大修行。 三大體系 五個歷史階段 觀音信仰在亞洲非常普遍,又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對於觀音信仰發展的過程,李利安表示,中國信仰有漢傳、藏傳與民間信仰三個體系,其中漢傳屬於大乘顯教,藏傳屬大乘密教,而民間觀音信仰由於突破經典的範疇,所以形成各種多元的信仰型態,其特徵包括「四非」:如非正統、非官方、非菁英、非僧團;還有「四無」:無理論、無超越、無組織、無文化界限等等,所以也呈現了一定的異端性。 另外,李利安也扼要地說明了中國漢傳觀音信仰傳播的五個階段,漢魏西晉是初傳期,顯著特徵是觀音菩薩名稱的傳入;東晉南北朝到隋代則為興盛期,如造像、禮拜.....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精彩講說,聽眾們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同步聆聽法要。 妙光法師首先拋出問題:一般佛教徒當作消災延壽、超度佛事的《金剛經》,同時也是般若系統的經典中,自帝王將相、知識分子,一直到民間信仰皆熟悉,最能代表佛教的一部。《般若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如何,其主題與結構又是如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主題講「般若波羅蜜」──能到達彼岸的智慧,並以無堅不摧的「金剛」來比喻、強調這種智慧能摧毀一切煩惱。篇幅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則是玄奘大師將印度各種講述「般若」的經典彙整翻譯,結集而成,《金剛經》相當於其中的第九會,也是整部《大般若經》中最具代表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