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圖說:佛光山大眾和叢林學院學生聆聽蘭卡斯特教授講說「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大樹報導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英文佛學講座,3月4日晚間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學系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Prof. Lewis Lancaster),以「金剛經的含義與結構」為題,探討在《金剛經》中,佛塔和經典的對論,演講.....
《佛光大辭典》美國英譯團隊 正式啟動
工參與翻譯工作。他講解翻譯工作的困難,以及著手的方式、技巧,並指導大家如何善用網頁,如SAT Daizokyo Text Database、Google Ngram、Google Translator和Korean Catalogue Muller等,把中文翻譯成淺白易懂的現代英文。 教授請現場與會者嘗試從《佛光大辭典》自選10個條目展開翻譯工作,找出最適當的英文用詞,並於明年1月的集會中用PPT共同討論,分析翻譯成果。 《佛光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監修、慈怡法師主编,歷經10年完成,並於出版當年(1988)榮獲台灣圖書出版金鼎獎。2014年出版增訂版。共收錄32,000詞條,迄今為止,是最具權威.....
《佛光大辭典》英譯培訓 前進舊金山
語言暨文化學馬克.布魯姆教授(Mark Blu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羅伯特.巴斯維爾教授(Robert Buswell)前來。同時也有來自台灣佛光山,英譯計畫總部的知悅法師、知笙法師和Arthur Van Sevendonck。 蘭卡斯特教授特別強調星雲大師對《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目的與期許,表示此計畫不但有學術價值,更能讓佛教在英語界普及化,讓人人都能理解佛教的義理。 布魯姆教授是涅槃經與日本佛教的專家,在2013年由日本佛教傳道協會(Bukkyo Dendo Kyokai) 出版的《大般涅槃經》英譯本,被收藏為傳道協會的英文大藏經系列。 巴斯維爾教授經驗豐富,費時12年.....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圖說:星雲大師和參與「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的學者合影。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為佛教一生寫作不輟 人間社記者 知聞、應嬌 宜興報導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 宜興大覺寺登場 以文學弘揚人間佛教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主辦,9月13日至14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來自台灣大學、佛光.....
隨順根機《法華經》善巧方便接引有道
8月1日播出第六堂課──《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以及東南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董群教授,共同探討《法華經》的思想特色和善巧方便對佛教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和弘法上的啟發與實踐。 董群教授對佛學、宗教倫理、中國哲學等方面的研究,造詣甚高,並長期致力於人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推廣上著力尤深,佛光文化出版,由他釋譯的《法華經》,更是深受歡迎。對於《法華經》的善巧方便觀,董群教授從三個層面來展開,分別是《法華經》經題要義的解說、思想的內容歸納、以及善巧方便的詮釋。 董群教授認為「諸法實相」是《法華經》.....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座談 北大舉行
是兩岸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兩岸炎黃子孫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盛事。 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樓宇烈教授進行主題發言,釐清了宗教的概念問題,及近代人對宗教理解的變遷,在此基礎上反思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全集》出版的歷史意義。他指出,佛教一開始就是「教化」的宗教,從來不把世間的追求和出世間法對立起來,比如經文中明確寫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求兔角」。佛法在今天,應該面對世間,面對當今時代。 隨後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星雲大師詮釋、開創與改革傳統佛教,結合理論和實踐發揚人間佛教的卓越貢獻,及大師在全球佛教界的定位、對當代和未來佛學研究的影響等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研討。學者.....
轉念改善生命──學者與行者共論八識的無我觀
自身弘法及親近大師的經歷分享,說明在生活、弘法的過程中如何轉識成智。妙士法師憶述在祖庭大覺寺開山期間,經由善知識的提醒,面對阻撓,如何以智慧、慈悲、安忍將境界困難轉化為善緣的過程。此外,妙士法師也分享和星雲大師互動,其中,有一次請教星雲大師:「您常常被騙、被背叛、被毀謗,這許多苦難,您是如何面對度過?」大師說:「我平常作『如是想』──我沒有覺得我被騙,我沒有覺得我遇到苦難。」妙士法師指出:改變的可能就是當下,彌補過去的遺憾就是現在。從中說明在第八識種子起現行時如何及時轉念,便能轉煩惱為菩提,轉阻力為助力。 慧中法師在結論中所指出:我們平常如果熏修的善法多,就會帶起善的種子、善的心所,然後能夠重.....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六祖壇經》的解脫觀」,邀請心保和尚與董平教授主講,由妙凡法師主持。 人間社記者 心曇 高雄報導 學者與行者共論《六祖壇經》的解脫觀 繼去年廣受好評的「2021人間佛教思想十堂課」系列論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延續,推出嶄新的系列──「2022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以《星雲大師全集》第一類「經義」所包含的10部佛教經典為依據,每部經典選取一個重要觀念,由學者與行者進行線上對談交流。3月1日晚首場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
《華嚴經》圓融思想的實踐 善用其心
個人都平等尊重與禮遇。「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如常法師曾問星雲大師「師父,您成功的祕訣究竟是什麼?」大師回答:「我凡是要做的,都在想是不是人們要的!」又問大師最喜歡一筆字的那一句?大師回答:「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這句話出自《華嚴經》。大師在柔和忍辱,慈悲喜捨中得到修行的法樂。 主持人妙凡法師說明「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到此圓滿,預告明年將有新的課程。 《華嚴經》的圓融觀」影片連結:https://youtu.be/X1AZt4cdxN4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經典十堂課」,12月1日播出今年最後一堂課:「《華嚴經》的圓融觀」。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法師則分享,《心經》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波羅蜜多」(到彼岸),如果「彼岸」是極樂世界,要從自己的「此岸」去到「彼岸」,需要跨越痛苦、貪念、惶恐等障礙,「波羅密多」是修行人應有的生活風格。他又舉自己第一次和星雲大師近距離接觸的例子,是在紅磡香港體育館,要在萬人的鼓掌歡呼中,扶大師上台。大師覺察到自己的緊張,只說了一句「倚著我,靠著我」,幫他跨越當下的情緒障礙,順利抵達「彼岸」──安心。從中也體會到「波羅蜜多」的真義:如果停留在情緒、障礙中,就是自己在障礙自己,要勇於面對、自覺、跨越,才能邁向解脫。二位講師理論實踐兼具,生動、生活的體現《心經》的精神。 主持人慧喜法師在結語中推薦,若想進一步深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