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1期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1期

出版日期
2019/05/16
出版者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ISSN
2414-7478

1976年5月16日佛光山開山日,適逢本刊21 期的出刊日。53年前的佛光山荒山遍野,滿山麻竹,沒有一塊平地,開山星雲大師秉持「佛教靠我」的信念,經歷千險萬難,篳路藍縷的艱辛,如今已是「煙收山低翠黛橫,碧樹紅花相掩映」的人間淨土。

 

論文版本期「特集」再刊〈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二)〉,星雲大師再述其以文教弘法、以慈悲度眾,毋論稱譏毀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行佛歷程。

 

「主題」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佛教中國化的界說與前提―以漢傳佛教為中心〉一文,分析佛教傳入中國後,何以必須本土化的原由,以及其中國化的歷程和內容。中南民族大學彭修銀教授〈「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論述中國文人畫的美學傳統與禪宗頓悟概念之間的關係。此外,針對古來批評華嚴宗有教無觀、缺少實踐一說,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華嚴宗的修行實踐與其教義思想的關係〉,揭示華嚴宗亦有其實踐法門。

 

眾所周知,近代的人間佛教是由太虛大師所提出,但在當時中國動盪的時代背景下,招致許多反對聲浪,廣州中山大學梅謙立教授(Thierry Meynard S.J.)〈梁漱溟與太虛的人間佛教之辯〉,剖析梁漱溟與太虛大師的主張與論辯,中英文同步刊登。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回響,本期有三篇論述。日本愛媛大學邢東風教授道出大師人間佛教「人性化、平等化、合理化」的特點。雲南師範大學李廣良教授指此書「疾虛妄」―嚴厲地批判「偽佛教」;「開真際」―正面闡發「佛法真義」。浙江大學張家成教授認為,大師在此書中以理、事橫向闡釋佛法的人間性,並還原佛陀所倡導的「中道」生活。

 

「專題連載」專欄,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台灣佛教新史〉第三章,介紹鄭成功三代時期的七間東寧寺院;日本立教大學名譽教授橫山紘一的《生活唯識》,進入第三講:「體得」唯識。

 

3 月7 日佛光山舉辦二年一次的信徒香會,大師出版病癒後第一本書《我不是「呷教」的和尚》,回響如雪片飛來,為此藝文版闢一專題,遴選五篇文章,讓還沒有因緣閱讀此書的讀者,一窺全貌。然許多的回響在發稿後陸續收到,未及刊出,或有遺珠之憾。

 

另外,4 月13 日佛光山藏經樓首次舉辦翰林學人「星雲大師一筆字」座談會,現場各界嘉賓雲集,我們也同時收到十篇來自文學、藝術、教育、管理、醫學等領域翹楚,以專業客觀的角度評析一筆字背後的底蘊,由於版面關係,亦無法悉數刊登,我們將於下期陸續刊登,在此向供稿的先進大德致歉。

 

現任老夫子哈媒體公司董事長邱秀堂女士,從大師〈一半一半〉的歌詞中領悟禪的奧妙,感佩大師示教利喜的悲心,為文書寫感懷。十多年來,洪蘭教授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除教學外,並勤於在各大報章雜誌撰寫專欄,這期名家精粹收錄教授幾篇短文,以饗讀者。

 

非常感謝海內外許多學者、專家、法師、作家、畫家及出版社惠賜文稿、畫稿,增添本刊內容之深度、廣度及豐美。

 

最後,還須感謝長期默默筆耕的文字工作者,謝謝您們和我們一起掌持文化的火炬繼續前行,相信文字可以穿越時空,佛法可以淨化人心,透過善美的文字般若,讓處於忙碌生活中的你,仍可以保有一顆歡喜自在的禪心。

 

藝文
高雄佛教堂 陳仁和成名之作
曹麗蕙
藝文
台灣最美的風景,真的是人!
佚名
藝文
生命不死,只是休憩
蔡明惠
藝文
百歲老人葉曼女士
呂雋
藝文
終身受用的話
佚名
藝文
二百五的由來
海客
藝文
致富的因緣
佚名
藝文
【一筆字‧ 紙上展】四階光華(三)
星雲大師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