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60期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60期

出版日期
2025/11/16
出版者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ISSN
2414-7478

在秋末初冬之際,第60 期《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為本年度劃下圓滿句點。在這秋收的時節,既是回望成果、沉澱思考的時刻,也為來年預作蓄勢與鋪陳。


本期論文版,以《星雲大師全集》選刊〈隨緣不變是最好的性格〉開篇。大師深感《大乘起信論》中「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乃為處世最佳性格,並闡明唯有把握「隨緣不變」的方針,於感情不執不捨、於五欲不貪不拒,方能成就和諧人生。


「人間論壇」收錄兩文:其一,佛光大學溫楨文教授〈六十年僧教宏圖—星雲大師在台灣推動僧伽教育的理念、挑戰與影響(之一)〉,以人間佛教為核心,剖析大師如何以制度化僧伽教育培養德學兼備、能入世且具國際視野之僧才;其二,逢甲大學翟本瑞教授〈從遁世到入世—佛教內在教義的轉折〉,以韋伯的理論為框架,探尋佛教由遁世轉向入世的理論脈絡。


「雜阿含十講」第四篇,蘇錦坤老師論述單卷本《雜阿含經》的譯者與對應經典,並就《別譯雜阿含經》尚待釐清的翻譯議題提出思考。「投稿園地」中,泰國瑪希隆大學博士生李佳詳述西園戒幢律寺明開長老人間佛教思想淵源,並論其如何承繼人間佛教脈絡,實踐將佛教從殿堂帶回人間;本文中英文同步刊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讀後」專欄,特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吳疆教授、成功大學林朝成教授、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黃凱、揚州大學講師樊沁永,分別從不同角度撰寫體悟與省思,展現學術觀點與弘化實踐的相互印證。


「專題連載」部分,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寶性論》新譯新解(之二),聚焦《寶性論》佛寶句,並援引漢譯與梵本加以論證與校勘,以增進學界對此部大乘論典義理的理解。


本期藝文版橫跨歷史風華、文學哲思、信仰實踐與當代省思,展現一場跨越古今、融合理性與感性的心靈對話。


在歷史篇章中,爛陀〈戴傳賢與中華佛寺〉透過碑刻與史料,重現戴傳賢(戴季陶)先生於中印文化交流中推動文明互鑒的願力與實踐,並對照道階法師、福金喇嘛等人重建佛寺的行願,啟發對文化傳承與信仰復興的思索。心約〈古有鑑真,今有星雲〉以「揚州雙輝」為題,比較鑑真大師與星雲大師兩位揚州高僧,分別將漢傳佛教弘揚至日本與世界五大洲,彰顯佛法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文學哲思部分,單世聯教授〈《紅樓夢》金句引論〉以十二金句剖析世情人情,例如以「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和「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說明無常是人生的常態。美學家朱光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闡釋「審美距離」的核心概念,主張藝術之美源於與現實功利世界的適當抽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希望每個人都一樣的不一樣〉則以與AI 的對話,呼籲創作者回歸生活現場,從真實經驗中汲取靈感與真情。


人物專訪中,藝術家胡軍軍訪談林清玄先生的〈繁華落盡見涅槃〉,闡述涅槃即是「禪心開啟的狀態」,並將學佛視為一種「內在的革命」。妙凡法師〈為人間,走出一條充滿花香的道路〉則以自身信仰歷程,展現從個人修行到弘化人間的轉化之路,印證人間佛教「自覺覺他」的精神。


歲末之際,本期藝文版精選近三十篇詩歌、散文、小品與論述,串聯歷史記憶與現代關懷,從文化、教育、信仰、藝術等層面,希望為讀者開啟一場心靈修行與時代省思的閱讀之旅,並為新歲寄予清淨與光明的祝福。

藝文
當命運的塵埃已堆積如丘 —讀《越過山丘》
劉學正
藝文
韓國佛教東國大學與千年古剎
林聰明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
藝文
《佛光祈願文》撫慰生命傷痛
如元法師
藝文
西來蓮池小巨蛋
潘青霞
藝文
「吃生山芋」公案的聯想
郭廷立
藝文
靜靜綻放
幸運星
藝文
佛光山法水寺啟動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暨「日本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揭牌
知瑞法師、森原康暉、小林遼太郎、赤塚智彌
藝文
瞥見人間真善美—談菲律賓「三好校園實踐學校」
林素玲
菲律賓華裔作家
藝文
甘露寺鐵塔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藝文
醉人與醉蟹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