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迷悟在人
迷悟在人 There is a Choice Between Ignorance and Enlightenment
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 ─以「本土化」為核心
自兩漢之際佛教由中國經百濟進入日本,中日佛教便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作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佛光山與日本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63 年星雲大師參加訪問團展開對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的旅行,就與日本佛教界結下了深刻法誼。1993 年,佛光山在日設立第一處道場東京別院,至此,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化之路已經走過30 年的沐風櫛雨,取得了斐然的弘法果實。 星雲大師提倡用「本土化」來弘揚人間佛教之精神,佛光山在日本的本土化弘法實踐便是「自覺行佛」的良好範例。本文從人間佛教與日本的前緣開始,對佛光山的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進行整理,從本土化的四個核心要點「語言本土化、風俗本土化、習慣本土化、教育本土化」出發,分方面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其將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當地社會的多種方式。
王維禪詩 ─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
王維禪詩 ─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  Chan Poems of Wang Wei - A Poem Written with Layman Hu to Notify Scholars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常法師講述觀音信仰的流傳 第三場觀音信仰論壇 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 佛光山, 觀音信仰, 論壇, 人間佛教研究院 2022 「觀音信仰」系列論壇,10/8 於藏經樓法寶堂舉行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講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陳玉女教授講述歷代觀音的造像 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 影片連結 觀音菩薩是佛教當中最為人熟悉的菩薩之一,千百年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深入人心,所救度者不分種族、貧富、性別,因此深受古今中外普遍的信仰,被視為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自觀音信仰傳入中土,觀音的形象也隨著各個朝代的遞嬗而有所不同,為了讓大眾理解歷代觀音造像的.....
人間佛教翻譯工作坊 南天大學肩負全球弘法重任
Chris Villy的帶領下,譯者直接投入團隊翻譯,體驗現代譯場流程、線上翻譯工具的運用,以及詞彙搜尋等工作。 妙光法師表示,佛光山在開山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始終秉持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大師很早就明白多種語言弘法的重要性,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邀請教授學者英譯佛經並每月出版。1962年,佛光山的佛教文化服務處已出版了《中英佛學辭典》。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於1996年在美國西來寺成立,出版了不少英文及其他語文的經典及佛教叢書。而現在因應時代的變遷和大眾的需要,佛光山組織專業團隊,希望透過網路平台的運用,建構起超越時間、地域的現代譯經場,讓人間佛教的思想在全球傳播無遠弗屆,實至名歸.....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合生動的故事,將深奧的佛法融入生活中。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本次研討會採用佛光山本土化委員會所編輯的英文共修唱誦版本,做為研討會期間2次共修法會的課誦依據,程序包括唱〈三寶頌〉、《心經》、〈讚佛偈〉、念佛、繞佛、靜坐、開示、誦念星雲大師〈為弘法善知識祈願文〉、三皈依、回向,將英文共修法會唱誦內容標準化。 ●熟練導讀技巧 豐富授課元素 提高學習興趣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僧信平等 本土應用 共同弘揚「人間佛教」 圖說:英文共修唱誦版本做為研討會期間的課誦依據。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本土化建議 ●英文共修 唱誦統一 繼2017年於紐約鹿野苑、2018年於聖地牙哥舉行全國性的「英.....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程教授說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都是本著佛教的核心原則「般若」與「方便」,是一脈相承的。 人間佛教研究院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邀請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主持。 程教授研究大師著作,認為通俗易懂是大師著作表現在外的形式,而這個形式潛藏及試圖表達的內容,是深刻的、抽象的,甚至難以完美理解及解釋的。 課程影片 人間佛教學 文/宋滌姬高雄報導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人。 陳兵說,佛教在明朝時衰落,20世紀以太虛大師為代表進行復興運動,到現代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發展。從《高僧傳》史料中,發現很少有僧人能將佛教推向社會,關注社會人生,而星雲大師在台灣推動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並成功將人間佛教推向世界五大洲。《全集》是研究中國現代佛教發展史最重要的資料,其中社會活動、宗教活動、社會交往的記錄和編撰,是21世紀研究佛教的重要文獻。 李利安從文化史的角度,梳理宗教與文化的關係變化,指出,在科技發展後現代的背景下,宗教填補科技與理性的冷漠,得以滿足人類的細膩情感需求。他將《全集》匯歸為三個重要跨領域,跨越宗教的界限,進入人生各個領域;跨越政教關係,受到國家社會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