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徒眾論文發表會 現代譯場集體創作
2018年徒眾論文發表會」,9月9日於佛光山東禪樓舉行,現場參與者有叢林學院男女眾學部師生、佛光山徒眾近200人。此次共有47篇論文投稿,10篇獲選進行發表,其中1篇論文以英文撰寫。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於開幕典禮勉勵大眾,這是一場教學性的論文發表會,要從老師的講評中多加學習,除了深入佛法義理研究之外,更要在弘法實務上發揚光大。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表示,參加徒眾論文發表10多年,看見法師的論文逐漸成熟,解析人間佛教也更具學術性,是很重要的突破。 論文內容透過藝術、文化、體育、管理學等角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弘傳。發表會禮請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陳一標、華.....
僧伽教育的使命與實踐
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
星雲大師是台灣佛光山的開山,是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立者,是具有全球聲望的當代佛教導師。大師祖籍江蘇江都,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在棲霞寺出家,一九四九年渡海來台灣,一九六七年開始創建佛光山道場。自一九四七年焦山佛學院畢業迄今,大師弘法已近七十餘年。今屆九十嵩壽,仍自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以弘法為家務。大師對於佛教的貢獻和影響,不限於台灣,而及於全球各地;不限於人間佛教,而關乎整個佛教。大師對於佛教貢獻至巨,影響至深。茲摘其主要者,嘗試言之。
序──《佛學研究論文集》出版緣起
佛光山的佛教藝術實踐和價值意義
太虛大師認為:「美術乃是人類社會之精華,表現人類之精神者為文化,表現文化之優美者是美術,美術是哲學、文學、工藝的結晶」。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追求的是一種最高但又不離人倫日用的境界,即「極高明而道中庸」。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是中國人從最高境界落實到人倫日用,從抽象思維世界回歸到形象世界的最為直接的表現途徑。
與時俱進的佛教革新運動
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理論,或者說哲學,如果只是侷限於封閉的團體、學派、宗派,或者說,如果佛教的思想不能走出教團和寺院,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化,就不能發揮它的社會作用,也就不能成為社會思潮,推動社會的前進和發展。
宜蘭念佛會慶祝佛誕節花絮
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座談會紀實
序──《佛學研究論文集》出版緣起
臺灣佛教論壇佛光大學召開 探討臺灣佛教跨域移動
鼓文理學院、玄奘大學、佛光大學、慈濟大學、圓光佛學院等校師生百餘人齊聚一堂,線上則有來自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澳洲、美國等60餘人參與。十方大眾共襄盛舉,討論熱烈。 開幕式上,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 致詞提到,佛陀在印度遊化弘法就是跨域移動的展現,這種弘法利生的積極精神貫穿了佛教二千年的歷史,而臺灣佛教在歷史中與不同地域的人們、宗教、文化、習俗等各面向產生互動交流,藉本次論壇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體認到台灣佛教的多元與精采。 佛光大學校長何卓飛 表示,臺灣佛教充滿能量,這是緣於臺灣佛教一直受到不同區域民族的文化、宗教與藝術等方面衝擊與融合,而在本次論壇的各場學術討論中,將能展現台灣佛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