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中的具身倫理與生命秩序—以星雲大師生命權利思想為中心
在面向社會性、人間性和生活性的佛教現代化發展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宣導的「生命權利」和「眾生生權」等超越性倫理關懷,既適應了文明轉型與身份敘事轉化,也是身體倫理和社會現實生命需求的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提出的「下一個是生權時代,重視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發揚了生命和諧、歡喜與超越的積極因素,人間佛教修行的身體實踐則推動了人們敬畏心態的形成, 以佛教關於生命之果報輪回的敬畏作為仲介,通過對因果、緣分、生命、規則等倫理實踐,轉化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生命倫理秩序,進而使得對因果的敬畏和生命的關懷最終成為了現代文明秩序的核心構成。敬畏心態是社會倫理、良心和道德形成的基礎,沒有敬畏,社會的道德、良心、文明秩序也就難以生成。由此,個體的、具身化的敬畏和群體的、社會的敬畏,是佛教在人間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這對於生命主體的自我覺悟和 解脫,對於生命自由、生命權利實踐與人們對現實生命需求的滿足都具有重要意義。
釋《肇論》、《大乘起信論》對魏晉玄學「有無之辨」的兩種回應及動因—以人間佛教人間概念為中心的研究
「有無之辨」是魏晉玄學熱議話題之一,對於其中存在的懸而未決的問題,《肇論》、《大乘起信論》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回應,但是對此學界關注較少。前者通過強調空性達到消除有無二元對立的矛盾,後者則是以眾生心達到統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的目的。至於回應背後的動因,與佛教傳入中國時面對的直接問題有關,也就是為進入世人日常生活提供理論支持。最後討論問題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人間」概念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於人生層面,還要從神聖性、義理性、生活性等多個層面來把握。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佛教之我見
星雲大師是台灣佛光山的開山、闡教、創宗大師。他一生闡揚人間佛教,踐行人間佛教,推展人間佛教,成就輝煌,影響巨大,舉世矚目。大師曾以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和普濟性來闡釋台灣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的教化品格,這同樣並且應該成為佛光山的內在性格。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人間的佛陀,他所開顯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星雲大師不但繼往進而開來,注入新的元素:「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文化性格可謂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的獨特。 星雲大師取大乘入世的精神,秉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創造性的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將佛法與世學巧妙揉合,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說法,勸化大眾普度人間;以文化承載佛學,以文學宣傳佛法則是大師諸多方便說法中,獨樹一幟。 《往事百語》一書,是作者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遭遇到諸多命題時,援引佛法的藥石,獲得哪一種「藥方是最相應的」的體悟,所謂「三折肱成良醫」。「一句話」,是大師凝煉出的法語甘露,內容不只具備優美散文的書寫,更是一部解決人間煩惱的百科全書。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情」是人類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人間性」、「生活性」等為主要特徵,其中必然涉及到「情」的問題。要實現佛法的「人間化」,佛教不僅不能放棄和迴避情感,更要直面並關懷大眾的情感,以同情和包容的心態直面感情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處理和解決法性與情感、法情與俗情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人間佛教不可迴避的問題。這是人間佛教最具感染力和張力的內容之一,對此問題的研究亦可對當前學術界關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擔憂提供一種解釋和回答。因此,本文將通過感性情感、道德情感和宗教情感三個層面,從宗教哲學、文學創作、生平經歷等方面,對星雲大師的情感觀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對人間佛教情感觀作較為系統的探討和把握。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本文作為一篇學習大師著述的總結報告,想對自己所見聞解知的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作一番梳理,以供想瞭解大師的讀者參考。 關於人間佛教,大師曾歸納為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六大特性,實則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質和要點,不止於這些。本文擬從十個方面談談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修行方式——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社會學分析
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佛教弘法史上的重要變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人間佛教以五乘共法、五戒十善、三好四給、四無量心、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禪淨中道等理念,契合了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而它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修行方式,改變了人們對佛教「苦行僧」修行的刻板印象,吸引著眾多信眾加入到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和時代性的快樂修行中來。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看,人間佛教的盛行表面上看是佛教的「世俗化」,但它和歐美基督教的宗教世俗化不同,佛光山人間佛教以佛法圓融社會、以俗世參悟佛法,將出世和入世完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佛教弘法史上的一次躍升,菩薩道即為人間佛教的核心所在。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情」觀念發微
當前人類似乎面臨著「無情」困境,許多學者開始轉向「情」的研究。「情」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傳統佛教的超越境界存在去「情」現象,人間佛教卻提倡要重視人的情感、珍惜世間的親情和愛情,這通常成為人們判定人間佛教世俗化的一個重要根據。考察星雲大師「情」觀念的內涵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考察其實踐則可以挖掘他為人間佛教的發展所貢獻的具體思想價值。本文通過對大師「情」觀念內涵及實踐的研究發現:重視世俗之情是中道生活的必然取向;情的轉化、昇華是菩薩道的必然要求;「情」觀念的實踐是人間佛教的活力所在。
人間佛教對居士生命改良機制的質性研究—以「佛光青年」為例
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復興的主旋律,近百年的探索在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和生活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那麼作為人間佛教的最终端 — 人,他們的生命改良發生機制如何?本研究以扎根主義範式,對 19 名「佛光青年」和 14 名「非佛光青年」進行深度訪談,以 Nvivo11.0 為分析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佛光青年的生命改良可以分為初始、中間和當前收穫階段。最終得出三階段、十二影響因素的居士生命改良機制模型圖,通過生命改良動態過程研究以發現學佛促進生命改良的關鍵因素,進而從目前改良的靜態結果來反觀佛教對個體生命的真實影響,為個體、組織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實踐人間佛教提供借鑑。進而得出以佛教組織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體現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以個人為主體,利用自身角色行菩薩道,實現菩薩品質;以在家居士為切入點,創建大陸居士佛教自 組織為主要模式;以佛陀本懷為精神內涵,持續發揮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