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的借鑒。張教授認為,以星雲大師的生死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海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人間佛教可以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死學體系,這是人間佛教在理論上的重要突破口。 王雪梅教授表達了她的思考,就人間佛教的「化社會」與「社會化」為題。她認為,首先人間佛教化社會,並帶來的人間福祉。人間佛教從寺廟走向社會,從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建設社會,並成為現代社會倚重的重要資源和團體。人間佛教作為一種佛教入世理念,歷經百年,經幾代高僧大德的推進,已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方向。在「人間佛教」理念下,佛教界在參與、建設和發展社會服務事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人類帶來了人間福祉。其次,她認為人間佛教.....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如,〈僧制改革〉、〈以清規代替戒律〉、〈課誦的改良〉、〈耶輸免難消災障〉、〈寺院興學〉從與時俱進的角度,討論各種改革的必要與時代意義。〈宗教立法〉、〈國家與宗教誰大?〉則針對宗教立法提出建言,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佛教智慧應用於當今的世界。 最後,亦有多篇文章談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傳播形式及其重要性,目的即是為了讓人懂,並能自然地落實在生活中。〈以音聲作佛事〉闡明透過梵唄、歌唱等方式,可以讓佛法更容易琅琅上口;〈說唱弘法〉強調無論用什麼曲調,只要有人喜歡,能聽到佛法,都可作為弘法說唱的材料,並從說唱擴大到各種音樂和體育項目。〈春聯祝賀〉、〈佛化婚禮〉等篇章皆是佛法與生活結合的實例。 《佛法真義.....
內心和平與和諧之道 解鎖佛教慈悲與智慧
思,更讓人備受啟發,法喜充滿。 當今社會動盪不安、戰火頻仍,生活壓力與人心紛亂交織,如何獲得內心的平靜?妙光法師分享他曾受一位印度學生提問:「作為一名出家人,您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妙光法師反覆思考,希望自己能透過修行達到《金剛經》中的「不驚、不怖、不畏」;無論境遇如何,心中始終保持安穩。這也代表了菩薩的修行,既能自度,也能度他。 妙光法師強調:「我們的痛苦並非來自外界,而是源自於內心的思維。」當面臨挑戰與痛苦時,如何離苦得樂?法師指出,學習菩薩的「十地修行」是解脫的途徑。 在談到「慈悲」時,法師引用了路易斯·蘭卡斯特博士(Dr. Lewis Lancaster)在其新書中指出「慈悲 -.....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座談會基調講演 闡明佛光宗學之十大貢獻
持心保和尚總監修,慈惠法師總指導,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多位大師弟子的集體創作,以學術方法為基礎立論,已經具備佛光宗學的理論範式,並提出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二融和,是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深層義理金鑰的延展思考。 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佛光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等專家學者,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等現場與線上共300多位與會。 結集人間佛教十大貢獻,開創佛光學現在與未來的鉅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5月10日正式發布和舉行座談會基調講演。晚間於雲來集.....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學術研究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夏德美出席閉幕典禮。來自海內外20多所高校29名青年學者及社會各界人士共60餘人亦共同與會。 綜合座談環節,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所博士生郭瑞表示,此次活動帶給他諸多思考,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提升,也學習到觀照自身、共鳴他人的處事方法。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李程蔚認為,這是一次學術的碰撞與交流,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昇華,在活動中獲得友誼與歡喜,帶來前行的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邱麗莎表示,星雲大師及人間佛教幾乎與每個學術領域都有接軌,蘊含極為豐富的學術資源,人間佛教的議題也將成為她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齊勝利分享,研討會讓他感受到人間.....
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角作了主旨發言。 論壇邀請全國高校、研究院所近30名青年專家、學者參會。與會者報告內容涉及印度文明與周邊文明的互動、民國佛教中國化、明清中外哲學思想交流等諸多領域,聚焦于不同文明間對話互通、流變關係的思考。每場論文發表,與會學者們都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識、拓寬視野。 本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緊扣「複歸人本,內覺詣道」的主題,體現了人類文明多彩、平等、包容、交流的特徵,凸顯了人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向度與現實關懷,充分彰顯了文明交流互鑑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會議的閉幕階段,張文江教授、方旭東教授就會議內容做了精彩的學術總結。與會嘉賓共同期待「文明互鑑青年學.....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圓桌論壇 探討佛教與人工智能
推出的佛光AI英語數位平台,這將進一步促進佛法的全球傳播,為佛教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AI被視為當今社會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而佛教在積極探索與運用科技及機械的同時,是否應該審慎思考AI的潛在影響?它會否取代僧團的角色?如何尋求佛教與科技的共贏,讓AI成為弘法的助力?這些議題引發熱烈的討論,其中「機器有朝一日能否像人類一樣擁有情感和意識?」引人深思。 機械學專家南亞卡拉教授斷然否定AI能具備識覺(Consciousness)的可能性,並指出AI僅僅是數據的集合體,或許能透過數據的綜合模擬出某種情感,但永遠無法達到人類所擁有的真正意識。嚴教授從佛教哲學的角度,運用「業」與「.....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媽祖看見觀音。」陳玉女教授表示,第一次認識觀音,「是在華視看到《媽祖傳》。」當時劇中的媽祖常以禪坐修行,也會向南海觀音祈求,看了之後,讓她對媽祖的神通力與救父的誓願深受感動,從而也深深影響自己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開始學習為身邊的親友向觀音菩薩祈福。 陳玉女指出,幼年時期,其實媽祖和觀音的信仰相當緊密,如家裡供奉的「觀音媽聯」,畫中上方是觀音菩薩,中間即是媽祖,成長後才明白原來媽祖即是觀音的化身,兩者也同樣是女性神,對民眾的生活皆產生很大的影響。 觀音信仰的原型 如常法師表示,觀音信仰源於印度南端,在佛教海線絲路裡,有很多地區信仰觀音,如斯里蘭卡、印尼、緬甸、寮國、泰國,以及整個中國到韓國、日本等.....
北美英語弘法人才培訓 培養本土化尖兵
分院的法師與佛光人齊聚西來寺,參加為期3天的「2019北美英語弘法人才研討會」。 人間社記者張志誠攝 北美洲人間佛教本土化主任、佛光山佛州光明寺住持覺凡法師表示,所謂的本土化,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思考如何接引訪客,讓初來乍到的民眾對佛教寺院感覺自在,願意走進來學習佛法。 來自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的Avelyn Busch表示,經過此次培訓,不論是在西來寺當義工導覽,或是帶領讀書會,都可以運用「聞、思、修、證」四階段的技巧,他高興說:「I am ready!」 佛光西來學校老師Hsiang-Yu Ho對利用說故事、使用道具幫助學習等很有興趣,因為使用得當,可以幫助小朋友加深印象,增進學習教果.....
徒眾論文發表會 記錄人間佛教的實踐
圖說:全體論文發表者一起合照留影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 知尊 高雄大樹報導 圖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表示,寫論文必須按其架構閱讀,從中訓練思考、分析、判定。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圖說: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期許徒眾明年以90篇論文,祝賀大師90大壽。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圖說:近200位與會者參與徒眾論文發表會。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圖說:傳燈會執行長妙香法師感謝大師提供機會,讓大眾共同交流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心得。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徒眾論文發表會 記錄人間佛教的實踐 圖說: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於開幕典禮中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