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理性選擇理論,共2筆結果:
改宗與皈依歷程——以後解嚴佛教團體之信徒為例
當代臺灣地區的佛教信仰非常普遍,在臺灣解嚴前後期間,不同的佛教信仰型態,在這塊土地得到發展的契機。解嚴後的宗教熱潮更引起社會學者的關注,社會學者指出宗教的變遷主要匯歸於「佛教」;所以,研究動機就立基於此現象而探究佛教徒改宗與皈依歷程的情形,亦即以後解嚴佛教團體的信徒為研究對象,換言之,研究對象是從三大佛教團體裡依據取樣標準找出,最後得出三十位佛教徒作為深度訪談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哪些原因造成改宗(religious change)?改宗之後,是否得到依歸或再次的尋覓?是對佛法的改宗,或是對團體與領導人的信心改宗?改宗之後,是否進入皈依(conversion)歷程?進入皈依歷程後,在身心行為的轉變與轉化如何?以及如何再交付(sustaining surrender)於佛教與道場或團體裡;最後,依受訪者對「皈依」的詮釋而探佛教的皈依本質。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210/
活實踐」(lebenspraxis),強調在各種行動規則的可能性之中, 行動主體實際上挑選了某一行動,也就是該個體所做出的「決 定」(entscheidung)。然而,此種決定並非如韋伯的工具理性或 理性選擇理論所假設的那樣,是人們在做決定之前精密計算的結 果(Weber 2005: 17)。因為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許多決定並非 經過有意識的思考,因此,我們無法假設個體先有主觀的決定, 然後才進行互動。 意義發生的規則(bedeutungserzeugende regel),與行動者 在此規則中實踐具體行動內容時的決定,被 Oevermann(1995) 視為探討日常生活實踐序列的兩項基本參.....
/export/sites/fgsihb/news-event/images/news/TengHsiangChen_2024_Group_Analysis_as_the_Foundation_for_Qualitative_Research_Objectivist_Hermeneutics_and_Sequence_Analysis_Principles.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