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支曜,共3筆結果:
淺論慈悲精神與大眾心理需求在觀音信仰中的意義
觀音菩薩,梵文稱「Avalokiteśvara」, 意譯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其名號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有觀點認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稱觀音,其實不確,在西元185 年支曜所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慧經》中已有觀音之說法,而近代所出土的南北朝及隋唐的菩薩造像皆有稱觀音者,故此稱早已有之,非與太宗相關。
/periodicals/83a38e05-072d-11ed-ba2d-c9de5a43d6bf/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及「觀音」名號。隨後在《無量壽經》、《法華經》、《普門品》等經典的流通,觀音信仰便在中國流傳開來。 而在亞洲地區,觀音在各國所展現的風貌也不盡相同,比如柬埔寨、越南,把觀音稱作「世自在」,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緬甸、泰國則奉觀音為「世主」,意味守護世間之神;在印尼、馬來西亞,觀音被當作保平安的海神;在日韓,百姓視觀音為慈悲的女神,有求必應,庇護苦難眾生,與.....
/news-event/news/TSNews-000189/
後漢西域譯經家傳記資料研究
本篇介紹後漢時來到中國從事譯經工作的十一位西域譯經家:迦葉摩騰,竺法蘭,支婁迦讖(支讖),安世高,安玄,竺佛朔,支曜,康巨(康臣),康孟祥,釋曇果,竺大力的傳記資料; 並且將散見於各佛教史傳,目錄等書的有關資料加以收集研究。文中附有各書收錄後漢西域譯經家名表,國籍表,身份表,譯經年代表,譯經地點表與所譯經部卷數表. 作者並於文末詳列本篇文章所介紹之十一位譯經家傳記資料的各個出處. (僅刊出卷數,頁碼,略去資料原文)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