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ingapore
The term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 brings to mind the thisworldly Buddhist teachings of Master Taixu (太虛, 1890–1947), Master Yinshun (印順, 1906–2005),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星雲, 1927–). Needless to say, transnational Taiwanese “mega-temples” such as Fo Guang Shan (佛光山) and Tzu Chi Foundation (慈濟功德會)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of Buddhism and promotion of cultural and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in global-city Singapore and around the world. Yet, unknown to many scholars (and Buddhists) perhaps, the early idea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ave arrived in Singapore even before these well-known global Taiwanese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my talk, I will discuss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s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I will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Singapore into three phases: 1) Taixu’s Human Life Buddhism (人生佛教); 2) Yen Pei’s (演培, 1917–1996)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3)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Humanistic Buddhist organizations in contemporary Singapore.
改宗與皈依歷程——以後解嚴佛教團體之信徒為例
當代臺灣地區的佛教信仰非常普遍,在臺灣解嚴前後期間,不同的佛教信仰型態,在這塊土地得到發展的契機。解嚴後的宗教熱潮更引起社會學者的關注,社會學者指出宗教的變遷主要匯歸於「佛教」;所以,研究動機就立基於此現象而探究佛教徒改宗與皈依歷程的情形,亦即以後解嚴佛教團體的信徒為研究對象,換言之,研究對象是從三大佛教團體裡依據取樣標準找出,最後得出三十位佛教徒作為深度訪談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哪些原因造成改宗(religious change)?改宗之後,是否得到依歸或再次的尋覓?是對佛法的改宗,或是對團體與領導人的信心改宗?改宗之後,是否進入皈依(conversion)歷程?進入皈依歷程後,在身心行為的轉變與轉化如何?以及如何再交付(sustaining surrender)於佛教與道場或團體裡;最後,依受訪者對「皈依」的詮釋而探佛教的皈依本質。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二○一五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三千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 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九十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2015 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3000 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 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90 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最近期論定學說
《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二○一五年創作並出版的一部著作。這部著作在大師迄今近三千萬字的著述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是大師因應近期台灣媒體對於慈濟功德會的指責,奮起為當代佛教護教的著 作,著述的特殊因緣使得這部著作具有鮮明的主題,具有高度的現實性及針對性。其二,這部著作也是大師臨近九十高齡口述記錄的一部著作,它非常系統地記錄了大師最近期的學思,因而是可以反映及體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最近期論定學說的一部重要著作。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
二戰後,台灣佛教與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的佛教,往來非常密切。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台灣佛教在對外弘化上更趨積極,尤其是佛光山、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等四大教團,在這些教團對外弘法地點的選擇上,香港也成為他們前往開拓的地方。相較於慈濟功德會、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在香港的弘化活動更見積極。佛光山自1983 年在香港創辦「佛香精舍」,隨著信徒求法日多,各類弘法活動日益增加,乃於1991 年在窩打老道設立「佛香講堂」。之後,為擴大對信眾服務,2010 年於九龍灣億京中心設立「香港佛光道場」。又,為讓「人間佛教」推向高等學府,自2005 年4 月,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積極推展各項學術活動。本文以「從台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為題,探討佛光山是在何種因緣到香港建立道場?如何展開其各項弘化工作?全文從:從「佛香精舍」到「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在香港展開的弘法活動、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佛教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論述;文末則就: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法師、佛光山香港各道場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關係、對「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未來發展之觀察三項,做了相應的說明,冀以呈顯佛光山在香港弘法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