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陳那,共2筆結果: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毅教授發表〈理、行二佛性的不同定位及其詮釋學意義〉,傅教授從地論師對「理佛性」與「行佛性」的劃分入手,探討唐代窺基,慧沼等唯識學者與近代呂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姚治華教授發表題為〈陳那〈取因假設論〉的翻譯與研究〉,就陳那著作的英譯版,探討經典詮釋的議題。 第四場發表由中山大學龔雋教授〈《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有別於前人多從《金剛經》等般若經典探討禪宗看待經典的態度,龔教授則從《楞嚴經》解讀北宗與荷澤神會的頓漸觀,以及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的吸收。之後是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發表〈《大智度論》解經之中的「法性生身」〉,就「法性生身」的概念,談論早期二身論與後來.....
/news-event/news/TSNews-000324/
陳那以後佛家邏輯的發展
佛家邏輯在陳那時代,是以「歸證」的姿態出現,先標宗,後出因,再以因宗間的不相離性為大前提來證明宗支的推出是一邏輯的歸結,陳那這種從果的正反面以探討因的做法引起不少問題,在由宗溯因,由因證宗兩段運作歷程中,前者是歸納的設準,後者是演譯的根據,兩者功能不同,則因明論式明顯的分為兩段,因喻不一致. 法稱對因在論式的構作,重視其邏輯性. 法稱求因,注意因與宗應構成何種關係,然後合法,這是從因上望,構成「因三相」. 法稱的簡化,使因喻合一. 十一世紀,寶積靜著「內在滿論」認為因宗不相離性應在有法之內把握,而喻依即在其中,所以喻依亦不必舉,這使因明論式徹底離開存有的羈絆,而進入一原則的理世界. 佛家的後期邏輯,如八世紀以後開始廣泛應用歸謬法,此外對命題的性質,概念的成立,都有很好的研究。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