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乘經莊嚴論》,以善 巧方便義與般若義(論中稱為破除我法的智慧)赫然列為界定大乘 本質七種大義中的二種大義。凡此等等,都是大乘論師著作中般若 與方便並重並舉、辯證融和思想的顯著展現。 在中國佛教釋經學者的著作中,至少在唐宋以前,都可以看到 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不二融合的義理,同樣也得到十分精準的闡發 和重視。這裡可以舉中國佛教二位著名釋經學者僧肇(384-414) 和吉藏(549-623)的有關論述為例。如在中國佛教較早期流傳下 來的系統釋經學著作《注維摩詰經》中,僧肇曾經針對《維摩經》 總論──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 73 思想義理的宗旨問題,提出如下的理解和詮釋:.....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傳統佛教、現代佛教、未來佛教的承繼、連接和開創。 程恭讓教授以佛教史的眼光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定位,說明「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是傳統佛教的核心思想,並從《瑜伽師地論》的「釋經學」方法論說明星雲大師的人格修養是「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融合與並重:「把深奧的義理,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並經由通俗的語言,將背後蘊含的深奧道理揭示出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講清楚了,講通俗了,講得跟我們的時代合拍了,接地氣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成了當代文明下的人類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一種安慰、一種引導、一種淨化。 程恭讓教授認為人間佛教雖然是當代佛教的創新與改革,但與傳統佛教並非切割為.....
「契理契機」的概念史考索
本文對「契理契機」做了簡要的概念史考察。首先考索了這一概念的形成史,指出其起源於對Sūtra 中文譯名「契經」一詞的解釋,其觀念在東晉末年已有之;然後考察自南北朝至唐代理機共存、理機對舉、最後形成「契理契機」這個詞彙的過程,指出它與華嚴宗的釋經學傳統有密切關係,並隨著華嚴教義的推展而趨於流行。本文進而勾勒了這一概念的推展史。宋代禪宗將這一概念從釋經學拓展到教學法領域,明代佛教則在這兩個領域都進一步擴展、泛化,釋經學領域的應用從契經擴展到三藏乃至泛化到中國 傳統典籍,禪宗教學法領域的應用範圍則從古德擴展到同 時代名德。本文最後考察了這一概念在現代佛教著述中的 不同詮釋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