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The Concept of Wealth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 propagation and practi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believes tha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ue to the awakening of Buddhists, Buddhism returned to its traditional fundamental teachings, and at the same time adapted itself through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the ‘Humanistic Buddhism’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 bor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and that “what is known as Humanistic Buddhism needs to have humanity, altruism, joy, universality, timeliness, and an emphasis on daily life. It should be based on bodhicitta and traveling the bodhisattva path, always moving upward, forward, toward truth, wholesomeness, and toward the ultimate and perfection of the Buddhist way.”
人間佛教的藍圖(一)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於傳統佛教的消極避世流弊具有對治作用,使佛教植基於其深邃的般若智慧,能積極走入社會人群以從事濟世事業,尋求在利他活動當中實現生命人格的圓滿。人間佛教的財富觀並不對金錢抱持負面觀感,而主張善用財富來提升人類福祉與推展佛化事業,促進此土世界的淨化,如星雲大師在〈我推動人間佛教〉一文說: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佛教。收於人間佛教的發展這種佛教思想與實踐的人間轉向,使佛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得以緊密銜接,從而對世間活動提供智慧指導。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財富觀
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關於財富的思想,大師從人間佛教的立場肯定了財富的價值,認為財富是生活和事業的基礎,指明了佛教所認可與不認可的財富,提出了佛教所認為合理的分配財富的方法,他還擴大和深化財富的概念,讓人們體認金錢以外的精神財富及心靈財富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間佛教應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財富觀,是佛教與當代生活融合的人間佛教的重要理論建設之一,對於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借鑒,對當代人追求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也是寶貴的啟示。
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
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儘管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但幾乎很少有佛教學者敢於正面直視「經濟問題」,造成了諸多的迷茫和誤解。星雲大師以其幾十年的弘法體驗,第一次以一個佛教高僧的身分,向公眾「開示」佛教的經濟觀念,可謂融世間法與佛法於一體,不僅「直指人心」,頓開茅塞,而且「理事兼通」,經世致用,稀有難得。十九世紀的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在每一筆巨大財富的背後,都隱藏著罪惡。」也許解決「財富原罪」是一種世界性的難題,但無論如何,「淨財」比「橫財」對人類更能增加「幸福指數」,應當是一條財富倫理的「通則」。我們需要廣泛傳播真正讓人類受用的「淨財」理念。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的「佛教經濟學」無疑是現代經濟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星雲大師從「經世濟民」的高度綜合地看待經濟問題,用「聖財」、「淨財」來界定財富,用「因果法則」來指導「經商倫理」,並用「惜福」、「環保」來理財,這種佛教的經濟學思想不僅涵蓋了富蘭克林提出的「賺錢格言」,而且也顛覆了「韋伯難題」。今天,也許人們並不承認有所謂的「佛教經濟學」,但是看過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著以後,對於佛教的財富觀念、生財、理財之道,當一定不敢輕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