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體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 這稱為「根本分裂」。此後,上座部和大眾部又連續分裂出一些支 派,這稱為「枝末分裂」。這使得佛教由早期佛教進入部派佛教的 階段。佛滅五百年,即西元前一世紀前後,大乘佛教(菩薩乘佛 教)的經典先後湧現,佛教進入聲聞乘佛教與菩薩乘佛教相互對 立、各自發展的階段。西元前三世紀,上座部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 卡,此後南傳巴利語系佛教逐漸形成。西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內 地,漢語系佛教也逐漸形成。此後佛教分別由漢地及印度,傳入西 藏地區。到了西元十世紀,藏傳佛教也完全形成。至此,在亞洲地 區,形成了三大語系的佛教文化傳統。 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三大語系佛教文化傳統.....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範疇。星雲大師在考察和借鑑歷史「五乘」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位,挖掘出「五乘佛法」中所蘊含的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及兩者的內在統一。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繼承了中國傳統佛教判教理論的基本理路和框架體系,並站在時代的立場,對傳統判教觀的內容和範圍給予改造,突出「五乘佛法」的判教價值。改造後的判教理論為「五乘」體系內宗教之間和諧對話奠定了基礎,並以此開創了以人間佛教「菩薩乘」為根本究竟的相容論宗教對話理論,從而突顯了「五乘佛法」作為宗教對話觀的價值。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理論是人間佛教建宗立說的出發點,也是佛陀本懷和宗教歸宿的完美統一。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中國自唐宋以降,開始有了「書院」的設置,不僅成為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為例,早在唐末五代(約九五八年)時,智睿法師等二位僧人在此建屋聚眾,召集士子讀書求學;之後,潭州(長沙)太守朱洞先生於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承此基礎而創立。後來經過儒家的興革,尤其南宋時,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先生(一一三○~一二○○)曾兩次到這裡來講學,當時學生曾多達千人以上,可以說盛極一時。 書院不但是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本文即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約略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題,闡釋蕅益智旭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詮解,以及對「執持名號」念佛修持的要點。由此得見解經學對佛法修持的直接影響,而不只是理論層次。 此後的場次專注於人間佛教教義體系主題。首先,陳劍鍠教授發表〈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探討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對於在「五乘共法」中,以「人道」修持「菩薩道」的觀點,如何落實站在人道修持「今菩薩行」的問題。其次,屏東大學黃惠菁教授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這體現了.....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都是本著佛教的核心原則「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一脈相承。星雲大師把「般若智慧」跟「善巧方便」辯證統一,在他推動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全面彰顯,把人間佛教帶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將菩薩乘的佛教,藉助人間佛教的形式,高度地落實下來。人間佛教可以說是佛教發展過程中「理想型佛教」的落實。 談到人間佛教和未來的佛教,程恭讓教授引用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未來人類文明的特點,將是注重更多的交流性。」佛教文明是一種交流性的文明,佛教的哲學核心是無我,包容、接納各種不同文化、文明的融合,在世界各地發展。 課程最後,王雪梅教授表示:星雲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對大師.....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人間佛教傳燈萬方
解到,人間佛教的實踐核心,不在於追求速成的「成佛」或「了生脫死」,而是腳踏實地落實於人間,行走菩薩道。星雲大師將「四聖諦」解釋為「四弘誓願」的發願根本,讓科學理性的佛法成為悲願實踐的起點。她認為,這種菩薩乘思想兼顧修行次第與對社會脈動的積極回應,展現佛教與時俱進、以悲願為先的時代精神。 王雪梅教授表示,一百多萬字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是佛光山弟子從《星雲大師全集》四千多萬字中萃取出的思想精華,系統呈現人間佛教的十大面相,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立下深具意義的里程碑。她認為,本書展現了包容性、現代性與生活化的精神,不僅回應當代社會的精神困境,也為佛教未來的全球化實踐提供了明確方向。她盛讚此書是一本.....
